在黄明科眼里,每一个受助者都应是“亲人”。
16年来,他一直承受着病魔的折磨,药物不断。去年12月,他被诊断为肝癌晚期。然而,他却坚守岗位,即使病重入院,依然惦记着救助站里那些与他没有血缘关系的“亲人”,他就是广安市2013年度“最美救助工作者”——今年54岁的邻水县救助管理站副站长黄明科。
把他们当亲人
就不会觉得苦和累
邻水县救助管理站距县城2公里左右,早在2007年就已成立并改建到位,但因一直没有人愿意去,始终未能走上正轨。原因很简单,救助站的工作十分辛苦和劳累。“没人愿意去,去了也留不住。”邻水县民政局副局长刘建介绍,最后,已在殡仪馆工作了9年的黄明科接受了这份新工作。
救助站工作的艰辛是常人难以想象的。黄明科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事情:其他救助站、管理站送来的人员要及时救助,本县城管、巡警等送来的人员也要及时救助,救助对象的信息还得录入电脑……
“亲友们对他都很难理解,自己身体不好,也不年轻了,还去遭那份罪。”说起自己的爸爸,黄明科的女儿黄莉萍告诉记者,“对他真是又责备又心疼。”黄莉萍向记者讲起一段往事:“2010年腊月28日,亲友们聚在家里庆祝爸爸50岁生日,哪晓得他接到电话说又送来了救助对象。”挂掉电话,黄明科就往救助站赶,直到第二天下午才回家。“后来我们才知道,那名救助对象患有精神疾病,爸爸怕他做出撞墙等过激行为,整夜守着他,最后将其送到医院才放心。”
“这样的对象很多都是被家人遗弃了的,或者找不到家人了,我们就应该成为他们的家人!”黄明科说。
简单、不彻底的救助
等于没有救助
黄明科是“药罐子”,这是人尽皆知的事。16年前,黄明科就切除了整个脾脏,并患有肝硬化。有人曾给他“支招”,邻水救助站是个小站,把救助对象送到下一个救助站不就完事了嘛。但黄明科却总是一笑而过,在他看来,“简单、不彻底的救助就等于没有救助。”
2011年,巡警送来了一名20来岁患有精神疾病的女孩。无论黄明科怎么询问,她不但不说话,还向黄明科吐口水,将黄明科的手抓破。
尽管如此,黄明科并没有放弃对她的救助。经过几天的调查,终于联系上了她的父母,黄明科本以为可以松一口气了,谁知她的父母并不愿意接女儿回家。
他们认为,女儿回来了也会到处跑,到处惹祸。看着年轻女孩,黄明科愁眉不展,“她还年轻,我们不能让她的人生就这样疯疯癫癫地度过。”经过反复思量,黄明科向民政局领导汇报情况后,将她送到广安治病,并在康复之后送回了她父母身边。
“让救助对象成为有用之人!”黄明科经常和同事们探讨更完善的救助方法。精神异常的,帮助治病;需要接受教育的,送去学校;好逸恶劳的,就加强教育……
为了让每一名可以接受救助的人得到救助,他还常常在深夜到大街上去巡逻。“救助工作不是一站送一站就完事,必须干到点子上,干到实处,让救助对象真正感受到党和社会的温暖。”面对繁琐的工作,黄明科总是这样勉励自己和同事。
广文办 华西城市读本记者 廖金城(图据网络)
新闻推荐
何代昆跟学生在一起。2000年,刚刚18岁的何代昆从广安师范学校毕业,被学校分配到了邻水县最偏僻的御临镇三星村小当老师。何代昆从村小到乡小,再到鼎屏镇第二小学。14年间,她一直坚守在乡村小...
邻水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邻水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