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孔虹
核心提示:〉〉〉
邻水县黎家乡,美丽的大洪湖映着青山绿水,令每一位到过这里的人流连忘返。对在这里长大的80后小伙黄文建来说,他对这片土地更是爱得深沉。许多年前,他就想着有朝一日能回到这里,带领乡亲们致富。为了这个梦想,他毅然放弃了城里的优越条件和高薪,回到了家乡。
11月6日,记者来到黎家乡搭界寺村,在走访黄文建的过程中,真切地感受到他对这片土地的满腔热忱和创业激情。
为了梦想辞去高薪回乡创业
黄文建今年29岁,是学电子商务毕业的高材生。返乡前,他拥有一份令人羡慕的工作——一家科技公司的总经理,年薪20万元。
然而,当很多人看好他的未来时,他却放弃了这份令人艳羡的工作,回乡创业。
“2013年5月辞职,当时,很多人都不理解。”黄文建说,他从小就很喜欢家乡,“每当我感到失去方向和遇到挫折时,我一想起家乡的山山水水,就能带给我内心的平静。”
“从中学时起,就有一个朦胧的愿望:迟早有一天,我会回到家乡,在这里闯出一片天。但真正让我下定决心回乡创业,是乡亲们带给我的感动。”
2008年底,黄文建不小心摔伤了左手臂,由于没有引起重视,造成左手关节坏死。第二年,他回老家养伤。在养伤的4个月里,乡亲们纷纷前来看望,嘘寒问暖,还为他带来了自家的土鸡、土鸡蛋。
“最让我难忘的是我的邻居秦碧辉大婶,她家每次做了好吃的,都会端一碗过来,我心里特别感动。”黄文建话里透露着感激。这让他彻底下定决心:回乡带领乡亲们一起干,让大家都富起来。
决心下定,黄文建就开始行动,他选准的项目就是发展现代农业。
2009年至2013年,在不耽误工作的同时,他利用打工挣来的钱,先后和朋友合伙开起了装饰公司和服装专卖店,慢慢地积累了资金。后又四处考察,跑市场,学到了经验。2013年5月,黄文建正式辞去高薪工作,回到了家乡。
打拼一年创业园初具规模
记者见到黄文建时,他正在园区和乡亲们采摘瓢儿白。菜地里,放眼望去是成片成片绿油油的蔬菜。采摘、装筐、密封,黄文建做起农活来丝毫不含糊。
“瓢儿白是运往重庆盘溪农贸市场的,再过一会儿就有车子来拉货。你看,那边的工人正在采摘上海青、小白菜,都是超市已经订购了的。”蔬菜装好车拉走后,黄文建又来到了另外一片地里,村民正在忙着打窝。
“这一片,我准备用来种植血脐,目前已订购了1万株树苗,这种品种在市场上很受欢迎;那边是我们喂养的火鸭……”黄文建指着园区的各处,一一向记者介绍。
村民陈长龄笑着说,“别看文建斯斯文文的,他懂得的农业知识,可不比我们这些农民少,大家都叫他‘新农民\’。”
经过1年的打拼,黄文建的创业园已经初具规模:流转土地580亩,新建机耕道2公里,新整修沟渠7.5公里,购买标准化菜筐2000个,已有15亩育苗基地、300余亩土地常年种植油麦菜、莴笋、茄子、黄瓜、丝瓜等20多种绿色无公害蔬菜。这些蔬菜主要销往重庆盘溪、杨家坪市场和邻水各大超市,市场反响非常好。
终有回报园区实现20万余元利润
天有不测风云。去年9月13日,一场洪水将黄文建的园区毁于一旦。黄文建心如刀割,大家都劝他放弃。然而,他毅然选择了坚持。
“就当一切从零开始,我请人把地里的泥沙铲掉,把冲毁的沟渠重新修好,慢慢地恢复了生产,现在一切都恢复了正常。”黄文建的坚持与努力终于有了回报,目前,园区已实现利润20万余元。为了更好地带领村民致富,黄文建还聘用村里的残疾人和留守老人来园区务工,每人一年能增收1万余元。
为了让乡亲们成为有技术的新型农民,黄文建和西南大学培训基地做了对接,每年挑选10名工人去培训,培训期间产生的费用,全部由他承担。
已经参加过培训的村民吴金花说,“通过培训,掌握了不少新技术。培训回来后,文建说我现在是技术工人了,还给我涨了工资。”
黄文建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信心。他说,目前园区已投资100万余元,规划有生态种植业、生态养殖业、生态果园、生态山庄,待园区发展更加成熟后,他将鼓励村民以土地入股,给他们分红,或者将土地返租,自己给他们提供技术和市场,让乡亲们都富裕起来。
新闻推荐
本报讯(邻水记者站曾涛记者胡苗)“打一针管一年,这只猫上半年打针没有?”11月3日,记者在邻水县城万泰翡翠城小区大门外看到,来自县农牧局城区兽医站的工作人员正在给小区居民的宠物注射疫苗。据悉,为做...
邻水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邻水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