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林友志与留守学生做游戏。
□王书辉 阳利 邻水记者站 吕清辉 曾涛 文/图
“交流轮岗的最高境界是坚守。我感受着坚守山区的不易,体验着大山的快乐。”3月7日,在邻水县最北端、海拔最高、被人们戏称“小西藏”的新镇乡中心学校,交流轮岗教师林友志对记者说。
学校+家庭:一个都不想离开
“最初,我一点也不想离开观音镇中,不想离开朝夕相处的同事,不想离开自己的学生,更不想离开自己的家。”林友志坦言。
去年8月,接到轮岗交流的通知时,林友志不相信这是事实,心里一百个不愿意。因为新镇学校离县城太偏远了,他在观音桥镇工作了20多年,对学校有感情,离家也近。
据观音桥镇初级中学副校长谢世军介绍,林友志是学校的骨干教师,任教研组长,教学经验丰富。他接到轮岗交流通知时,很不情愿,抵触情绪相当严重。
痛苦+感动:心里历程的写照
经过一场“情感与理智的搏斗”后,林友志到新镇学校报到了。“刚来新镇的那几天,我很不适应。”当时,林友志觉得人生地不熟,度日如年,要么一个人呆在寝室里发呆,要么一个人去操场上打篮球消磨时间。
在新镇学校领导无微不至的关心和同事的热情帮助下,他感受到了新镇人的真诚与友善,他不再封闭,而是主动与学校领导、老师们拉家常、谈生活。
新镇学校共有27名公办教职工,其中17名教师一直呆在大山里教书。59岁的张瑞德老师,参工至今没离开新镇半步,一呆就是38年,如今依然坚守在教学第一线。刘远富老师工作已经30年了,去年,妻子因车祸离他而去,尽管他身患重病,体内还有未取的钢板,但他坚持上九年级的化学课,他说自己要送走了这届毕业生才去动手术。
林友志被山区这一群甘于清贫、乐于奉献的教师们感动,渐渐地,他原来的想法悄然逝去,决定安营扎寨,努力工作,干出佳绩,回报组织,为山区教育作出自己的贡献。
关爱+分享:真情互动的交流
根据学校安排,林友志负责八年级的历史、七年级的地理以及三年级的安全和音乐教学工作。他周一到校,周五回家,以便有更多时间与老师们交流、备课、辅导孩子。他虚心向新镇学校的老师请教,经常找学生谈心,做孩子们的良师益友,教育他们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由于新镇乡地理位置偏远,留守学生特别多,很多孩子一年才能与父母一次见面。为了让这些学生快乐地学习生活,林友志总是抽出休息时间陪他们聊天、玩耍,让他们给家长打电话,感受家的温暖。
林友志建议学校,每周每个学科进行半天的“说学评一体化”集体备课。他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校本教研活动,主动献课、观课、摩课和议课,探讨教育教学方法,并把自己的教学方法与同事们分享。半年来,通过公开课教学、集体备课、拜师结对等方式,搭建了学习交流互动的平台,彼此获取了教育教学的“营养”。
坚守+希望:山区支教的真谛
“现在我对新镇已有很深的感情,如果可以,我愿意像他们一样扎根山区,坚守梦想,为山区的教育事业作贡献。”一个学期过去了,林友志已经完全融入了这个温暖的大家庭。当初,他认为轮岗交流是被迫的,毫无意义的。如今,他认识到交流是双向的、互动的、必要的,是教学思维的碰撞,是教学经验的融合,是教学方法的互补。在发现快乐的同时,也找到了快乐;在促进教师成长的同时,也促进了学校素质教育的均衡发展。
“我还要陪留守学生玩一会,陪他们下棋、做游戏。”采访结束时,已经是放学时间了,林友志很自豪地告诉记者,“坚守山区就是坚守希望。”
新闻推荐
□邻水记者站孔虹3月23日,邻水县坛同镇老蔡坝村,谭钦令正忙着在电话里和重庆长寿有关人士沟通考察产业的相关事宜。他正准备自掏腰包带领村上的党员和村民代表去长寿考察葛产业。“我前期已经做了...
邻水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邻水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