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熙书法
□范国明
讲广安书法,不得不讲赵熙。那是因为华蓥山天池公园的园名是他的题字,同时还撰有“天池传侠笔,文苑普诸生”对联,为公园增色不少。
天池公园位于华蓥市天池镇,有七里坪、月亮岛、白鹭岛、火烧寨、鹅峰庵等景点。1920年,广安名人蒲殿俊倡议并带头捐款,建设月亮岛天池公园。著名书法家赵熙专程来到华蓥山天池游览,应邀题写“天池公园”匾额,并挥笔写下了“天池传侠笔,文苑鲁诸生”的千古楹联。不久,国画大师黄宾虹也专程到华蓥山天池写生作画,达半年之久,留下了“宾虹作画醉天池”的记载。
赵熙(1867——1948),字尧生,号香宋。晚年自号香宋老人,又署香宋词人、天山渔民,室名雪王龛,四川省荣县北郊宋家坝人。出身贫寒,自幼好学,一生勤奋,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中进士,光绪二十年殿试名列一等。曾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江西道监察御史等职,先后任荣县凤鸣书院山长、重庆东川书院山长、泸州经纬学堂监督(校长)。辛亥革命后归隐回乡讲学,治学严谨,门人辈出,成为当时著名的诗人、文学家、书法家、教育家、戏剧家。中进士后授任御史,多次抗声直谏,为时人敬重,人称“士林之鹤”。尤以诗、词、书、画、戏五绝闻名于世,有《香宋诗抄》、《香宋词》等流传,后世推为“清末第一词人”。其书法精妙,对四川书风影响很大,被称为“荣县赵字”,蜀传有“家有赵翁书,斯人才不俗”之谚。亦善画山水小品,有倪云林之笔意,纯朴天真,意境广阔。对川剧改良也有重大影响,一夜改良川剧之作《情深》,情文并茂,深得大家赞赏,成了川剧的经典剧目,曾有多个剧种借鉴,并被高校作为范文讲授。1919年受四川省长杨庶堪之聘,主修《四川通志》,后主修《荣县志》。
赵熙书法,早年学颜(真卿)、柳(公权),得其宏大之势,结体、用笔均得其三昧。中年习苏(东坡)、黄(山谷)、米(芾)诸家,及《圣教序》、《瘗鹤铭》、《书谱》、欧阳父子、隋碑等,不类一家,融为一体,这时个人风格已显示出来,时人称为“赵派”。50岁后,转摹北碑,融合六朝,博涉约取,书艺更进,集古众之大成,形成自己秀逸朴厚的独特风格。时人认为他“书法最工,初为帖学,近小欧,后涉汉魏诸碑,于北魏张猛龙尤有出处,故所作峻整密粟,气骨森张,近百年间罕有与并”,这一评价较为客观地定位了赵熙在书法史上的地位。赵熙书法以行书、楷书为最多,偶写隶书,惜流传极少,书法家徐无闻在解放前曾见过一幅,认为写得古雅不凡。赵熙的行书笔锋犀利而沉着,字体结构内紧外松,和宋代黄庭坚中宫收紧而四周放射有相似之处,其用笔圆中寓方,字形多呈直立长方形,行距和字距一般都比较疏朗,但行气呼应极好,所作不论大小,都精气内含,疏落有致,信手写来也是法度严谨,毫无懈笔。学赵熙的字难度很大,非一般的功力不能为之,学他的字大多只得形似,不能入其妙处。赵熙对朋友来信是每信必复,不论写多写少,都以精工著称,曾言“信札包罗万象,果能数百言而不脱书卷气,其人造诣,即不可轻。”在他的来往书信中,有许多是谈论艺事的,其中有许多真知灼见,凡得其信札者,无不奉为至宝。
赵熙认为,“书贵脱俗面有雅韵,故学书必先自读书始”,“凡事须从规矩始,规矩者中正之极也”,“后人学古,则又当知古今风气之判,以自定其体”,“凡天颖者喜南书,挟胜气者喜北书。南多工而北多拙,拙近古而工近今。各有长短,相济而不相非,斯杰士也”。这些都是极有深度的见解。他还为许多古代碑帖作过批注,只寥寥数语,便切中要害令人佩服,成为后人学书的理论依据。近人余中英《赵熙书法选集》序曰:“至其书法,初出于颜(真卿)、赵(孟頫),中年以后端严劲重,上追唐贤宋意,不规规于一家者,盖由学养性情使然。至老年熔合六朝,秀逸朴厚,别具风格,自成一家,一时风从。”
赵熙的书法一生都在不断的变化,时而姿媚灵动,时而刚劲沉郁,随感而发,每个时期都能看到他风格迥异的作品,可谓是“书法中的石涛”(石涛,清初画家,尢擅山水,风格变化无常,对近现代山水画影响甚大)。但强烈的书卷气始终不变,这点在赵熙的书学美观上占有重要位置,书卷气也是中国古代文人毕生所追求的目标,可是能做到的只是凤毛麟角。
前面介绍过乡贤蒲殿俊先生的书法,对比之下,可见他们的书风有相互影响之处,不难看出艺术家在艺术取法上相互借鉴的地方。假如我们把胡骏、赵熙和蒲殿俊三人书法进行比对,则可以看出广安书法有其明显的地域风格,这风格就是广安人质朴清峻、精明敏锐、务实大雅的气格,有明珠玉露、青松无华的品格,表现在艺术上就是这种豁然高雅的气派,是一种精妍崇高之美。
新闻推荐
□郭章辉郑杰刘艳广安区记者站廖小兵“先锋!过来一下。”“曾姐,你帮我看看这个案子,我有点想不太明白。”“看看大家有没有下乡的案子,统筹安排好,争取多走几个地方。”不大的办公室里,起起伏伏的声音...
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