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范露霜
“太烦了,每天打开微信朋友圈,广告信息铺天盖地,俨然变成了购物圈。”6月14日,市民杨小燕向记者吐槽。
每天看看微信的朋友圈,点点“赞”,发一发自己的最新状态;去过哪里,吃了什么,都免不了拍个照,到朋友圈晒一晒……微信成为当下不少市民最宠爱的社交工具之一。然而,不知从何时起,圈里的很多朋友做起了副业,有“代购”的,有卖自家特产的。打开手机一看,朋友圈已经被无数的“商品”信息刷屏了,这让不少市民反感。一些市民碍于面子,不得不买购买一些产品。对此,市消委会工作人员提醒广大消费者,微信购物一定要谨慎,切勿直接汇款,以防诈骗。
心烦 朋友圈成了购物圈
每天早上起床后,花10分钟的时间刷微信,这是在广安城南某事业单位上班的肖扬的习惯。但是最近她越来越不想打开手机看微信,“一点开微信朋友圈,就有一大波代购信息,像是打开了淘宝网页,有卖衣服的、卖面膜的、卖鞋子的,铺天盖地,让人心烦。”肖扬说。
一句简单的描述,配上几张不同产品的细节图和介绍,在肖扬的朋友圈内,发布这样类似信息的好友接近10人,而且都是她现实生活中的朋友。朋友圈里的广告都是“文字配图片”介绍,没有价格、销量、反馈信息等,成交的方式也大多为先付款后发货。
“真无语,朋友圈现在变成了购物圈。有时真的很想直接删掉,但又怕得罪朋友。”肖扬说,有时为了支持朋友的工作,她购买了一些并不需要的东西。“有一次,我买了朋友圈里推销的一款保湿面膜,用了之后出现皮肤过敏,可又不好意思退货。虽然不贵,但心里憋屈。”
其实,像肖扬这样的人不在少数。由于考虑到朋友之间的情谊,许多人往往宁愿吃哑巴亏。
无奈 熟人捧场扩大销路
“在朋友圈发产品介绍,只是我们通过熟人捧场扩大销路的一种途径。”不愿透露姓名的微商小李告诉记者,她去年从大学毕业后,每个月的工资不到3000元。除去租房、生活等消费,每到月底已所剩无几。为了赚外快,她就在朋友的鼓励下做起了微商,代购进口水果和面膜等产品。
初始顾客从哪里来?口碑如何传播?如何形成回头客?思考许久,小李决定从朋友圈下手。通过朋友的口口相传,促成良性循环。为了避免自己的微信圈变成杂货铺,小李还会花不少心思发一些大家关心的内容,比如生活趣事、旅游指南、减肥食谱、日常护肤、心灵鸡汤等。“这样做是想让大家记得我不光是一个想卖产品的营销人员,还是身边的一个朋友。当大家多跟我沟通后,在看到我推广的产品时,就会更乐意接受我发的信息,促成商品交易。”小李介绍说。
“我也知道有些朋友可能会厌烦,其实我也很无奈啊!”小李坦言,她绝对保证产品的质量,同时她渴望有更多的人理解和信任她。
提醒 谨慎汇款防诈骗
市消委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近年来微信朋友圈销售、代购等行为日益活跃,微信营销成为一种新兴的渠道模式。但由于微信营销尚处于监管空白区,导致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其中,不仅伤害了朋友感情,而且一旦发生纠纷,消费者维权十分困难。因此,消费者更要谨慎下单,切勿直接汇款以防诈骗。
他提醒消费者,由于在微信上开店只是在朋友间进行交易,无实名认证、信用担保、第三方交易平台,没有营业执照、评价机制,交易的风险极大。在微信朋友圈里买东西,需要具备一定的产品鉴别能力。除了看商品的宣传图片外,更要重点了解产品的规格、材质、产地等信息。认清商品的标志,检查生产地、商品包装和液体商品的透明度,通过查看供货渠道来辨别真假。普通消费者可从品牌的官网上了解商标的具体图案、字样等信息,再做进一步比对,对价格过低的产品一定要谨慎购买。
新闻推荐
本报讯6月18日,广安职业技术学院与广安诚信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技术研发等方面互补优势、深入合作,以推动共同发展。签字仪式上,广职院为诚信化工授牌“...
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