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桥全貌。
东安寨下即为渠江。
天生桥与桥下右边的养真洞石刻。
东安寨残存的寨墙。
□华蓥记者站 杨天军 本报记者 胡佐斌 文/图
7月2日,“两江行”采访组走进华蓥市永兴镇,镇域内的东安寨也是我们计划采访的重头戏,因为它是宋元时期的一座古城,名曰东安城,“东安”一名沿用至今。
东安为城,缘于宋元交战
记者最早知道东安寨,源于《广安州志》的记载:“东安寨,治南三十五里,近永兴场,即宋元时东安城。元至元五年戍东安、虎啸两城,宋杨立以兵护粮至大良坪,匣刺率所部兵与立战于三重山,立败走。”
这段话的意思是,宋元交战时期的元至元五年,元军驻守渠江边的东安城和虎啸城,宋军将领杨立带兵护粮前往大良坪(今前锋区大良城),元军大将赵匣刺率兵截击,并在三重山(今前锋区观塘镇三台寨)与宋军大战,最终杨立败逃。而这一历史事件,在《元史·赵匣刺传》中也有记载。
关于宋元交战,据史料记载,南宋理宗端平元年(1234),宋蒙(元)间经密商后共同发起“蔡州之役”,灭亡了金王朝。次年,南宋王朝发动收复“三京之役”,却被为之翻脸的蒙古军队打败。由此正式引爆了数十年的宋蒙战争。
在公元13世纪70年代之前,蒙古军队实施战略进攻的重点目标一直是优先夺取巴蜀,这样就将四川变为南宋抗蒙战争的前沿,同时也成为决定宋蒙双方胜败的关键地域。公元1243年,在屡遭蒙古军重挫后,南宋朝廷新委派兵部侍郎余玠入蜀,担任安抚制置使,统筹四川抗战。余玠经过广访贤士征求对策,最终釆纳了来自遵义的冉氏兄弟建议,决定利用四川多山特点,发动军民广建山城防御体系,实行依托城堡城寨、“守点不守线,联点而成线”的抗蒙战略方针。
这一战略取得了明显成效。闻名中外的合川钓鱼城便是在这一背景下建成的。1259年2月,蒙古大汗蒙哥亲率4万大军围攻钓鱼城,历时5月不克,蒙古军疫病流行,士气大减。7月,蒙哥亲临现场指挥攻城时,身中飞石,后卒于军中,攻蜀蒙古军只得撤围暂时北归。
据悉,余玠主蜀期间,沿嘉、渠二江先后筑青居、太获、钓鱼、云顶等10余城,在这10余城中,是否有东安寨呢?对此,广安市著名考古专家刘敏曾作研究。他说,东安城应是元军所筑,尤其是蒙哥死于钓鱼城之后,元军(蒙军)也汲取了教训,仿效宋军,也沿江修寨筑城,渠江上的东安、虎啸两城都应是元军所筑,以牵制宋军。
而据《先锋国家历史》记载:“1267年7月,赴实、杨立奉命率舟师护粮至渠、达二州,一路无阻……元痛失大良、虎啸后,一面赶筑其他城寨以逼宋营,一面派兵骚扰和出击宋良栗舟师。”而赵匣刺与杨立交战,则发生在1268年。由此推断,东安寨应该就是元军在1267年所筑。
山寨临江,占地约600亩
而今的东安城是啥样?进入永兴镇,记者就已心驰神往了。
东安寨位于陈家湾村,记者一来到村里,村主任陈刚便介绍起来。他说,东安寨占地面积约600亩,原本就是一个村,叫东安村,共6个村民小组,2006年因村组合并,东安村并入了陈家湾村。东安寨挨着渠江,寨上略成圆形,四周多为悬崖。尽管是一个村的范围,但总共只有7道门与外界相通,分别是大寨门、小寨门、小东门、光华门、小南门、宝城门和小西门。其中,大寨门通永兴场,光华门通双河场,宝城门通清溪口码头,小西门通寨下的黄葛沱码头。不过,这些寨门现在全毁了。
“以前,从永兴场到明月场的石板路就是往东安寨上穿过的。”陈刚说,从永兴场出发,从大寨门进寨,然后从宝城门出寨,到清溪口后,一部分过河,一部分人则前往明月场,每天过往东安寨的人络绎不绝。这句话从村民谯成国那里得到证实。今年53岁的谯成国就住在大道旁的一棵大黄桷树边,那黄桷树枝繁叶茂,十分粗壮,要四、五人才能合围,长期以来就是过往路人歇息纳凉的好地方。10多年前,石板路还未改成公路时,谯成国便在树下卖猪肉,每天能卖上一头,直到现在,他仍然在这里坚守着。
要感受山寨的险要,最理想的地方便是小西门一带的寨沿了。这里可以俯瞰渠江,感觉它就在脚下一般,似乎站在寨上捡起一块石子,往下一扔,或许就能扔到江面上去。由此,我们可以想象,在宋元交战的冷兵器时期,东安寨对控制渠江上的运输是多么重要!
在东安寨上,记者想尽可能找到一些历史久远的古建筑。陈刚说,现在连清代建筑都难见到,别说更远时期的了。然而,就在距临江寨沿不远处,记者便有了收获。这是一座看似普通的青砖瓦屋,但那青砖厚度却是普通青砖的两倍,房前的石板坝面也显得极为沧桑,而在坝子的角落,还有一口古井。
现年72岁的黄永孝老人在附近居住,他告诉记者,这是一座老房子,在他儿时就已经是这样的了,没人能知道它是什么时候修的。老人还说,寨上原来还有一个观音庙,位于小西门上面,以前的香火非常旺,但在“文革”时被拆了。
“原来寨上周边还有围墙,但1958年修高顶山到清溪口的滑车道,寨墙石被拆去修了涵洞,现在只有极个别地方还能看到一点点。要说其他老东西,恐怕就没什么了。”话语中,黄永孝略微有些惋惜。
石桥天生,形似大蜈蚣
东安寨有一道特别的风景,在华蓥市颇有名气,那就是天生桥。
《华蓥市志》对天生桥有详细记载:“天生桥,又名自生桥,系岩石自然形成,故名。位于永兴镇东安村,长36米,宽3米(最窄处2.4米),高5米(净空最高处4米),厚两米(中间最薄处1米)。”同时,《华蓥市志》还将天生桥列入了华蓥市景观资源。
天生桥位于陈家湾村2组,在东安寨寨沿下。来到天生桥,只见一长石横空,石下有一石板人行道。称石为桥,其实仅是因为它在空中跨度较大而已,并不具备桥的过往功能。
记者很难想象这天生桥是如何形成的,因为石体为普通青石,而非华蓥山上的那种易于溶蚀的石灰岩。若说其由一石柱在地震或其他外力作用而倒卧成桥,这也不可能。因为天生桥的两端并未见到末端,而是与两边山岩接为了一个整体。若说人为开凿,则更不可能,因为上面无任何凿痕,而其本身就不规则,且跨度近40米。
总之,天生桥的形成就是一个谜。为了让天生桥的形成有一个合理的解释,智慧的东安寨人给天生桥编了一个像模像样的传说:天生桥处有一洞穴,深不见底,被一蜈蚣精选为修炼的
理想之所。为了加快修道成仙步伐,每隔数日便要吃掉一名小孩。为了自己的恶行不让人们发觉,蜈蚣精每次都是利用深夜,悄悄地从洞里爬出来,再悄无声息地袭击有小孩的农户。由于袭击时,小孩也常熟睡,不知不觉中便被蜈蚣精弄回洞中,成为它的美餐。对此,周边农户叫苦不迭,却又找不到原因。好在天上的雷公发现了蜈蚣精的恶行。有一天深夜,蜈蚣精又出洞来,雷公立即发出闪电,将蜈蚣精击死于洞口。就这样,蜈蚣精化作了一座天然石桥,永远横卧在洞外。
当地村民、79岁的谯述田老人说,若不是天生桥周边的竹林所遮掩,站在寨下向天生桥望去,还真像一条大蜈蚣。
宋代石刻,歌赞古寨之幽
在天生桥的右侧,确有一洞,名为养真洞。谯述田老人说,以前常有人到洞中游玩,而今洞口已被石头所封。但他小时候进过洞,洞里可走1里多远,直通山寨另一侧的造甲沟,“而在洞里还有叉洞,但很早就被堵了,估计那洞深不见底,因太危险才被堵了的。”
洞中叉洞何时被堵?华蓥市文管所干部姚泽远在其所著的《漫游东安城》一文中如此写道:元代由于兵乱,“匪以为窟”,赵匣刺戍守东安城“乱石以封之,胜迹遂无人识矣”。其中所引内容出自洞外岩壁上的石刻。由此可得知,宋元交战时期,赵匣刺驻守东安城时,这个洞曾被用作藏军之用。或者说,一旦宋军攻进寨来,赵匣刺则可率身边护卫悄然从养真洞逃出去。
就在洞外的岩壁上,至今可见“养真洞”三个大字,为篆文,两侧各有小字。细辨之,其右边小字是:“清溪石桥横两山之间,其天然如台,而长与广过之,惜乎人不知也。乾道元年冬十月已亥安锡钧、汪嘉、张大猷、大任李绮同僧绍松□来。”而左边小字则是:“安镇季宰率动积仲公刘少章子父黎藻、茂实来寻避暑之游,始昕而来,逮晚乃去。如是者凡六日。淳熙乙未秋七月。唐寅书。”
这些小字的大致意思是,清溪石桥为天生,又长又宽超乎寻常,可惜知道它的人不多。南宋乾道元年(1165)10月,有安锡钧、汪嘉、张大猷、大任李绮以及绍松和尚来此游玩。而在淳熙乙未(1175)7月,安镇季宰动员刘少章,以及他的儿子刘黎藻、父亲刘茂实来养真洞避暑。他们每天太阳刚出来时便到了,一直等到傍晚才回,像这样一直坚持了6天。从小字的字体看,均应为一个叫“唐寅”的人所题。
由此说明,天生桥外的养真洞,是当地人们观景避暑的好去处,以至于安镇季宰邀约一群人来到这里,连续6日,每天都是从早玩到黑。
在养真洞左,即天生桥下,有一石,上面也刻有三个大字,为篆文。记者先也不识,后查《广安州新志》,原为“步仙台”三字。《新志》还载,天生桥左侧,还有三字,同样为篆文,即“付起岩”,三处篆文均为宋代石刻。
新闻推荐
本报讯(向敬财广安区记者站何晟成)今年以来,广安区中桥街道办事处持续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采取多种举措,全力打造廉洁型机关。中桥街道办纪工委利用该区党纪党规“口袋书”,将廉政建设的相关政策法规...
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