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安新闻 华蓥新闻 邻水新闻 武胜新闻 岳池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广安市 > 广安新闻 > 正文

皇上赐给安丙的宅第——廨院寺

来源:广安日报 2015-09-18 21:21   https://www.yybnet.net/

廨院寺遗址。

藏于学校围墙中的《重修禅院碑记》石碑。

□本报记者 胡佐斌 文/图

自1996年安丙墓发掘被列为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以来,历史人物、南宋四川宣抚使(时为四川最高官职)安丙开始进入更多人的视野,关于安丙的研究资料也愈显丰富。当问起安丙故宅的具体位置时,对安丙稍作了解的人便会不假思索地回答:今华蓥市永兴镇的褒先寺。

殊不知,安丙还有一处住宅,那就是廨院寺,位于今华蓥市华龙街道办廨院村。8月7日,本报“两江行”采访组走进双河街道办,并走访了廨院寺遗址。

廨院寺为皇上勅令赐修

廨院寺作为安丙又一住宅,早在清代《广安州新志》就有记载:“廨院寺,碑刻宋安丙赐第。”又载:“廨院寺碑,在大殿左,露立天井中,碑高一丈二尺,厚一尺,寺僧传为宋勅赐安公宅记,今没,无一字。”所谓赐第,即皇上赐赠的宅第。

廨院寺位于廨院村5组,现已成为一座废弃并被封闭的学校,一半是水泥钢筋结构的教学楼及操场,一半是古老的瓦屋区,总共占地约8亩。

当地村民、现年74岁的谢吉康老人介绍,廨院寺以前共有4个殿,其中第2殿最为神奇。它横三间、竖三间,总共9间房,每间的跨度为1丈4(约4.6米),径深约5米,屋脊到地面垂高约12米。但如此宏大的建筑却仅由6根直径约0.6米的柱头撑起来,所以老百姓把第2殿又叫为六根柱头。

廨院寺坐西南向东北,其前方不远处,是华蓥市人民政府于2002年立的华蓥市文物保护碑,背面如此写道:“廨院寺是南宋四川宣抚使安丙的又一处宅第,因平定红巾之乱而赐建,元、明因无人居住而荒芜,清康熙、乾隆年间维修重建。它是研究安丙及南宋历史、清代建筑的又一处宝贵资料。”

“可惜这块文物保护碑还是立晚了点。”谢吉康说,早在1989年,学校就把前面几个殿拆了,在原址处新修了教学大楼,并拓宽了操场,“现在能看到的老建筑,只有第4殿和两边的厢房。”

文物保护碑旁边,是一条古道,谢吉康说,这条古道是以前永兴到双河的必经之路。结合“两江行”之前采访的信息可知,这条古道也是一条古驿道,顺着渠江而上,可到达上游的通南巴地区,下可到达重庆。而在华蓥市境内,这条道又被老百姓称为“内槽”。

顺着古道朝前走10余步,便是一座单拱石桥,人称无名桥,桥下为一小溪,名为蛮溪河。蛮溪河从廨院寺右后方,经廨院寺正前方,流到廨院寺的左后方,从民间风水角度讲,廨院寺三面环水,可谓是修建住宅的理想之地。

我们又折身回到廨院寺遗址所在学校,在校园的围墙处,谢吉康掀开一处草垛,露出围墙下部的两块残碑,皆有字迹,其中一块还明显可见标题:“重修禅院碑记”。碑记开篇便如此写道:“廨者,官舍也,何得向为禅院?其来也,有自大宋。安公平红巾张贼(红巾军领袖张福)加奖……”

粗读两残碑(残前或为一块)碑文可知,宅院最早虽为宋代皇帝赐给安丙的,但到后来,因“人亡宅隶”等诸多因素,宅内杂草丛生,“为竹木森严之所”,到了清代,人们想重修一新,“则又有所不能”。直到雍正十一年,白塔禅院的2位僧人在经过多年的募捐后,开始修建廨院寺的东、西两边走廊,二十二年又重修佛像,到乾隆五年又进一步修葺。自此后,廨院寺内的僧人也越来越多。

谢吉康说,在抗日战争前,廨院寺仍然是寺庙,有五、六个和尚,“寺庙有240挑谷(约56亩),租给农户,由和尚收租。”

廨院寺作为学校已数百年

廨院寺遗址所在学校在未废弃之前,是双河三小。谢吉康介绍,双河三小原办有小学和初中,学生最多时,初中有6个班,小学有12个班。2001年,学校停办初中,2008年又停办小学,学校在职教师全部转到其他学校任教。从那以后,双河三小便彻底停办了。

“我所晓得的,廨院寺在抗日战争期间就开始办学了,那时有三、四个班,不是私塾,因此人们喊它洋学堂。”谢吉康说,解放前,廨院村周边百姓以艾氏家族为主,学堂是艾家办的,但周边其他家族的也可入学,“一个班有二、三十个学生,而以前的私塾,最多也才10来个学生。”入学条件也不高,一个学生一学期只交三斗谷(一斗20余公斤),中农以上的农户都供得起。

但廨院寺作为学校,远比谢吉康老人所介绍的要早。《广安州新志·金石志》收录的廨院寺寺府禁约碑碑文可以作证,其内容于后:

广安州为奉文勒碑,以杜棍害事照得本州。廨院寺创自宋朝安公焚献之所,亦士子肄业之地也,晨昏课诵,增郭上院。迩来,邻棍市豪,屡见侵陵剥削之害,深为可悯。寺僧请于顺庆府知杨分、守川北道杨蒙准给牒行文到府,令州勒石杜害。奉谕遵行外,尔民各惜身家,共守法律,不许仍前飞诬揑扰。如敢不悛许令,院主把连赴州,以凭申解,府道依律拿问,毋得故违致于法网。特示。天啟七年十二月初一日,广安州立。

从上文中可知,碑文刻于明朝天启七年,即公元1627年。而“亦士子肄业之地”,则明确表明,廨院寺也曾是学生读书的地方。

碑文同时还透露出另外两个信息:

第一,廨院寺创修于宋代,为安公(安丙)焚献之所。焚献,即烧书之意,由此记载可看出,安丙焚献应是安丙一生中相当有影响的事件。不过,安丙为何焚献,史料未见记载,这倒是一个值得专家关注的谜。记者猜测,安丙所著《皛然集》失传,莫非就是此时所焚?

第二,早在明朝天启年间,廨院寺便已作为了寺庙,并有僧人居住。当时,因周边常有持棍斗殴、欺邻霸市的现象,廨院寺僧人还请求政府下令勒石,规劝乡民自觉守法。根据碑文,记者推测,此时极可能是学校与寺院并存。

传廨院寺亦为王德完故宅

尽管有现场碑文和相关史料记载,廨院寺为皇帝赐给安丙的住宅,但在当地的百姓口中,却未如此流传,相反,说起廨院寺的主人,人们讲得最多的便是一个叫王翰林的官员。

王翰林是谁?一同参与采访的华蓥市文广新局资深文化干部王存寿曾就此深入研究,他说,老百姓所说的王翰林实际就是指广安历史名人、明代户部尚书王德完,“廨院寺外面的无名桥相传就是王德完家人修的。”接着,王存寿讲起无名桥的传说来:

很久以前,王翰林的爷爷去世了,王翰林的父亲去请求地仙看了一块好地埋葬。地仙说:“我若给你看准了,我双眼要失明。若真要我看准,你要负责我一生的衣禄。”王翰林的父亲不容分说就满口答应了。此后,王翰林的家境一天比一天好,王翰林也从一个农家子弟考进秀才,接连顺利地考进举人、进士,从一个翰林院的一般编修很快晋升为主要负责人,扬名乡里。

在京城,王翰林也积极为四川谋福。见于四川山路崎岖,农民完粮十分辛苦,王翰林就提了一条鱼去见皇上,说:“四川是个山垭之地,鱼就卡扁了,不出粮食。”皇帝听后,就将四川完粮改为完钱。

王翰林父亲去世后,其后人对地仙逐渐生厌,嫌他双目失明、只吃闲饭,就叫地仙天天舂米,弄得地仙苦不堪言。一年春节,地仙的徒弟来看师傅,就同师傅商量破解王家龙脉的办法,恢复师傅眼明。师傅说:“办法有一个,就是让王家在廨院寺门前黄桷树根搭桥的地方修一座无名桥。”徒弟听后,就找了个机会跟王家人说:“你们家若在廨院寺门前河边黄桷树根形成的自生桥处修一座石桥,你们王家还要出大人。”王家后人信以为真,就叫人把黄桷树砍了修桥。石桥落成那天,地仙徒弟在旁边默默念了一句:“河似弯弓桥似箭,箭箭射到翰林院。”然后去见师傅,师傅双眼已复明,就和徒弟一起逃走了。不久,王翰林因得罪皇上,被革职回家,成了普通百姓。

“其实,这个故事讲的就是王德完。”王存寿说,王德完上书,让四川由完粮改成交钱,并获得皇上恩准,这是正史有记载的。至于王德完后来又回到朝廷作官,被皇上封为户部尚书,这则是后话了。

在廨院寺的传说中,王德完还成了川东农家小吃夹沙肉的发明者。谢吉康老人说,相传王德完从京城回到廨院寺后,平时喜欢吃肥肉,为了减少肉的肥腻度,他把肥肉破成薄薄的两片,在里面装入由炒饭豆、炒绿豆、橘饼、冰糖、红糖等混合后磨成的粉子,放在蒸笼里蒸熟即可,吃来妙不可言。后来,这种技艺被传开,人们便称这种肉叫夹沙肉,也叫尚书夹沙肉。

王德完是否在廨院寺居住过?记者多方查阅史料,依然未查到依据,但有传说的存在,我们不排除这种历史可能。记者想,如果南宋的安丙与明代的王德完这两位历史巨人都曾以廨院寺为住宅,这难道不是千古奇缘么?

新闻推荐

“金秋第一网”——阳澄湖大闸蟹空降广安

一转眼,又到了吃蟹的季节,从苏州吹来的蟹味儿,已经随着开湖打捞日期的临近逐渐在广安蔓延开来。今天阳澄湖大闸蟹专卖店终于为大家带来令人欣喜的好消息了!据阳澄湖大闸蟹广安专卖店的郭经理介绍:“阳...

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广安这个家。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 皇上赐给安丙的宅第——廨院寺)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