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功炯匾额
陈功炯楹联
□范国明
晚清时期,广安有两个举人名字读音相同,一叫陈功炅,另一位叫陈功炯。从广安著名藏家朱剑峰提供的藏品来看,陈功炯因作过平武县的训导,书法又颇有名气,因此,他的作品流传较多。另一陈功炅虽是举人,但所获资料不多,不敢妄评。朱剑峰的这批匾额藏品很有研究价值,除嘉庆戊辰科举人陈功炯手书“护茂槐庭”寿匾及楹联,还有乾隆年间广安州府大人翁是平手书“慈和天赋”、候补刘知县手书“武库雄才”匾额,以及广安本地从明代至近代匾额数十件,可谓洋洋大观矣。
据何承玖先生《广安历史上的举人和进士》载:陈功炯,四川广安籍。大清嘉庆戊辰科进士,善书法。授湖南澧州直隶所慈利县加五级记录五次。官四川平武。朱剑峰所藏此楹联,楠木质,保存基本完好。另一匾额文为“护茂槐庭”,题款为“大懿德王府曾儒人周甲令旦道光二十四年甲辰季冬十九日”。
陈功炯书法端庄秀蕴,静雅内敛,文气蔚然,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兼及很强的实用功能,其风格特点和审美取向秉承晋人钟繇,羲、献父子所开创的帖学传统。而“护茂槐庭”字势奇绝,器宇轩昂,用笔中锋笃实圆润,方圆兼施,有欧阳询书法之韵致,取法皆从时风习颜欧为尚的大流中来,但却寓个性于榜书中来,浑然大雅。不难看出,清末书法,学者士子皆趋于台阁体,以工整方正为尚,陈功炯也不能逃脱这个现实。他为追求功名,参加科举,不得不练就这种功夫。这从匾额中明显可见。但从四字体现的运笔特点来分析,看得出其书法艺术的取法渊源和传承脉络学来自于王羲之,也与主流是合拍的。他的书法明显取法的《圣教序》、《兰亭序》,学王献之的《十七帖》、《鸭头丸帖》等,在结字上中宫紧缩,不偏不倚,较之前人更为整肃,在用笔上虽缺少变化,但讲究笔笔中锋,神完气足,用墨则体现出清代人普遍存在的笔酣墨饱的遗风。
中国书法史上,历朝历代,书法大家层出不穷,然而在楷书一途能成大气者并不多。晋有钟繇、王羲之、王献之;唐为楷书鼎盛时期,有褚遂良、欧阳询、虞世南、薛稷、颜真卿、柳公权、李邕等;宋有苏黄米蔡;元有赵孟頫;明代后,擅楷书者渐少,诸如王宠、文征明等,而清代则每况愈下。尤其是包康(包世臣、康南海)力主碑学,反对帖学,回归秦汉,从碑碣中讨取生活,于是碑学大兴,而楷书则渐渐式微。
认真研究陈功炯的书法,其楷书在法度上克服了古板僵化的馆阁习气,而融入了自己的个性气质,故有较强的艺术性。书法一途,楷书法度森严,其规整的结字和用笔缺少随意性和流动性,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书家个性的表现和感情的抒发,缩小了书法家创造自我的空间。所以,写楷书最难突破前人窠臼,最难成就一家面目。因此很多书家仅把楷书作为入门的基础,因为畏难而不再深究。楷书尽管有个人风格和面目不鲜明、得整肃而失灵动、多法度而少情趣的种种问题,但其能自成一派、赢得大众欢迎、引领一地书风,那也绝非易事。
清末康南海因为在政治上不得志,转而作起了书学研究,于是摆出一种批判传统的架势,与包世臣等人一起领头崇碑贬帖,把二王帖学说得一无是处,尤其对唐代书法不屑一顾,反而对“发育不全”的魏晋书法顶礼膜拜。他在《广艺舟双楫·体变第四》有言:魏碑无不佳者,虽穷乡儿女造像,而骨肉峻宕,拙厚中皆有妍态,构字亦紧密非常,岂与晋世皆当书之会耶?何其工也!譬江、汉游女之风诗,汉、魏儿童之谣谚,自蕴蓄古雅,有后世学士所不能如者。
在包康理论鼓动下,人们放弃帖学,改弦易辙转而取法金石碑版,取法民间书法,效法金石碑版之风。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又将书法推向了另一个极端,就是追求狂怪、崇尚个性,甚至将傅山“宁丑毋媚”等“四宁四毋”引入书法,成为理论指导,楷书水准自然江河日下了。
陈功炯书法有很强的实用性,他的书法非“匠气”的写字,因为其艺术的审美价值也是显而易见的。陈氏所处的时期正好是金石碑版书法泛滥、正统书法与民间书法抗争的历史时期,碑派书法取法“金石碑版”就是舍弃经典、崇尚民间的书法。就书法本体而言,尤其对初学者而言,这种风气一旦形成,必然走向极端,贻误后学。陈氏在坚守传统、规范帖学道路上是走得很坚实的。
无论是继承传统的书家,还是创造型的个性鲜明的书家,其作品都有流传、欣赏、研究的价值,有其功绩和历史意义。个人风貌明显,能开宗立派者,影响当然更为深远,意义也更加重大。陈功炯自然是前者,是一个典型的继承传统的书法家。但由于他地处西南一隅,官阶不高,因此他在历史上的影响比起以《间架结构九十二法》出名的黄自元要小得多,但我们将他排在晚清书法名家的序列也毫不为过。
新闻推荐
金秋十月,恰逢举国同庆祖国成立66周年华诞。10月1日上午10时,在喜庆氛围中,融达·城立方外展中心亦在众多购房者的期待中盛大开放,其悉心打造的广安市”限量版小跃层”宣告正式面市。并由此拉开融达...
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