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歧春 广安区记者站 张国盛
5月25日,在广安区蒲莲乡蒲莲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村民刘盛章扛着一捆竹子,准备到地里搭丝瓜架。“我在安置点附近种了半亩地瓜菜,还栽了一亩多水稻,再也不用跑回老家种粮食和蔬菜了!”刘盛章高兴地告诉记者。
刘盛章是蒲莲乡大岩村3组贫困村民。去年6月,他和妻子、孙子搬迁到3公里外的蒲莲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居住。由于离老家较远,回去耕种不便,勤劳的他很想在安置点附近找田土种些庄稼。
就在上个月,刘盛章的愿望变成了现实。蒲莲乡党委政府和蒲莲村支“两委”通过协调,争取到蒲莲村外出务工群众的撂荒地100余亩,分配给集中安置点有种植意愿的62户贫困村民耕种。他们种起了水稻和蔬菜,既解除了
离老家较远无田土可种的“后顾之忧”,又通过自食其力增加了家庭收入。
其实,刘盛章的愿望得以实现,源于广安区政协委员的一份民生提案。在今年1月召开的政协广安区第五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期间,该区政协委员张泽平提出了《关于加快完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配套设施的建议》提案,建议解决安置点贫困群众种地较远、无法喂养家禽及文体设施缺乏的问题,让贫困群众在“安居”的同时,实现“乐业”。
该提案经转交广安区易地扶贫搬迁办公室后,得到高度重视和积极办理。针对群众距离原来耕种土地较远的问题,该区对有一技之长的搬迁户,鼓励其经商或外出务工等;对没有技能及其他经济来源,只能依靠农业
生产生活的搬迁户,由乡镇和村组干部协调,种植安置点附近的撂荒田地。针对集中安置点无法喂养家禽的问题,该区正考虑在兴平镇九石村集中安置点建设养殖小区,对圈舍结构、运作模式、建设资金、污染治理等进行探索,一旦形成经验便可推广。针对安置点文体设施缺乏影响搬迁户交流的问题,该区在各安置点成立管理委员会,经常组织召开“诸葛亮会”,让搬迁户参与讨论管理事宜,让大家有更多时间和机会进行沟通交流;同时,进一步完善文体设施,组织群众开展健身娱乐活动,增进搬迁户之间的邻里感情,真正形成“邻里一家亲”的氛围。
新闻推荐
本报讯(颜华辰唐剑锋广安区记者站张国盛)“各位车主,为了创造良好的交通环境,为了你和他人的安全幸福,请不要用三轮车非法搭载...
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