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先锋风采
据新华社广州1月4日电(记者/刘宏宇)从四川广安农村到珠三角,从一个有着两个孩子的农村妇女到陶瓷企业车间副主任,从“十佳外来工”到首批来自农民工群体的全国人大代表,胡小燕靠着奋力拼搏和时代机遇,实现人生“蝶变”。
胡小燕出生于1974年,初中毕业后在家务农,因家里欠下2万多元的外债,1998年南下广东佛山打工。因不会讲普通话,不会骑自行车,找到第一份工作足足花了她3个多月的时间。
这一段经历让她刻骨铭心。“不敢打电话回家,因为听不得小孩的哭声。写了无数次信,但没有一封写完,因为写到中途全部被泪水打湿了。”胡小燕说,为省钱,4户人家合租一间民房,每户分摊75元。10多平方米的房间内放入4张1米2的床,中间用帘子隔开。
后来,胡小燕终于在一家陶瓷企业找到工作,月薪500多元。夫妻俩搬到各自工厂的宿舍,节省了房租,但开始了在同一城市两地分居的生活。3年后,胡小燕进入丈夫的工厂,夫妻才算真正团聚。
因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胡小燕拼命地学。她将一天分为三段:8小时工作,8小时生活,剩下的8小时全部用来学习。
踏实肯干、性格果断的胡小燕很快就找到用武之地,迅速成长为车间副主任。
2008年,胡小燕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作为全国农民工群体的代表走进北京人民大会堂。
社保转移、医保对接、农民工子女异地高考、欠薪入刑……当人大代表期间,胡小燕一共提了20个涉及农民工权益的建议,基本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
新闻推荐
广安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关于接受黄国清辞去市人民检察院 检察长职务的决定
2018年12月27日广安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根据黄国清本人的请求,广安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
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