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生 陈博 本报记者 王林
4月4日,清明小长假的前一天,前锋区小井乡优良村的鱼塘边,甯代明撒下一网又一网,网网丰收。
甯代明准备赶在清明假期,将这批生态鱼运往前锋城区。他明白,假日期间,鱼的需求量大,他的生态鱼可以卖个好价钱。
撒网间,有回乡祭祖的村民来看热闹,甯代明赶紧走过去,送给每位村民一条大鱼。
“代明,你在家乡赚到大钱了哦,产业做得这么大。”同村人打趣地说。
随后,甯代明和同村人一起坐在鱼塘边抽烟的时候,道出了他的收入。“一年利润差不多17万元。”甯代明说,这是他2018年的净利润。
17万元的纯利润是怎么来的?甯代明算了一笔账,他将流转的40亩土地,分成种蔬菜和养殖水产品两部分。蔬菜种植面积30亩,实现利润14万元,鱼虾养殖面积10亩,实现利润3万元。
“回乡创业还是有‘搞头’,收入不比在外面打工少,还可以照顾到一家老小。”甯代明给同村人详细地分析在外务工和在家里创业的得与失。
甯代明17岁外出打工,在外漂泊20余年,先后从事过建筑、销售行业,也进工厂当过流水线工人。
甯代明决定回乡创业是在2016年初。“母亲年事已高,常年多病,小儿子还在上小学,需要人照顾。”甯代明说,面对家庭的实际情况,他不得不回来。
其实,甯代明之前在广州也有一份不错的工作,做种子、农药销售,每年可以赚10多万元。“但是,人一直‘漂’起,总不是办法。”甯代明说,落叶归根,在外漂泊得再久,最终也要回到生养的地方。
回到家里,面对优良村周家沟这片土地,能干什么?走访调查一段时间后,甯代明发现,老家的这片土地,土壤肥沃,降水量充足,适宜蔬菜种植。加上之前自己做种子销售,也懂得一些蔬菜种植技术。
说干就干。甯代明流转周边农户的40亩土地,先后投入30余万元,安装智能灌溉施肥设备。很快,蔬菜基地建起来了,第一批蔬菜也播种了。
随着菜地里绿油油的菜苗一茬又一茬地收割,小白菜、菠菜、生菜轮番下种,腰包里越来越鼓,甯代明觉得,自己当初回家创业的决定没有错。
打上来的鱼装满了三个大桶。收网之时,甯代明继续跟在外务工的同村人说:“你们也可以回来做点事情,家乡真的有‘搞头’”。
新闻推荐
□张伯轩周妤铮胡秋月广安经开区奎阁片区地势平缓,三面环江,形如半岛,是广安市重要的工业基地。日前,由市委政法委组织的“今...
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