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锋记者站 兰林前 本报记者 苏怀平
6月4日,家住前锋区广前大道的苏万仪和往常一样,带着孙子来到该区龙塘街道办事处大桥社区六期安置房小区遛弯。“这个小区环境好,邻里关系和谐,很有人情味。”苏万仪告诉记者。而这些,都与该小区实行“楼长制”密不可分。
“实行‘楼长制’,是我们在居民自治上打赢的第一仗。”大桥社区居委会主任刘俐华向记者介绍,六期安置房小区有976户业主,居住人员大多为失地农民、下岗人员、就业困难人群。一直以来,小区的日常清洁、安保、安全隐患排查等工作都由社区代管,所需费用则由社区通过公益性补贴支付。
“事实上,这个小区已经形成5年多了,如果一直靠社区代管,不是办法,所以我们决定,发动小区业主自治,让他们‘自食其力’管理小区。”刘俐华说,经过组织研究讨论后,2018年5月,大桥社区根据六期安置房小区大多数居民从农村迁移到城市、居住人员年龄结构普遍偏大这两大特征,全面推行“楼长”制,让该小区28栋楼的居民通过投票选举出每一栋的“楼长”,义务负责该栋楼的日常管理,并对“楼长”实行定岗定责。与此同时,从28位“楼长”中,又选举出5名代表,成立自治管理业委会,全面负责小区的管理事宜。
今年32岁的谢雪玲在六期安置房小区担任了近5年的网格管理员,拥有群众基础的她,被选为该小区13栋的“楼长”,并担任小区自治管理业委会主任。“既然是被大家投票选上的,那我就不能辜负小区居民的信任,就该有责任和义务把小区管好!”谢雪玲告诉记者。
为了让小区得到有效管理,谢雪玲召集了业委会成员进行商议,他们一致认为,小区要保持整洁环境以及维持和谐的邻里关系,就必须提高居民的思想觉悟,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和责任感,让他们有“主人翁”意识。
谢雪玲将这一想法汇报到大桥社区,得到了大力支持。随后,各栋“楼长”挨家挨户与群众谈心,小区也定期开展活动,促进居民们的交流。小区还组建巡逻志愿队伍增强小区自治力量。
提起六期安置房小区的自治管理,保洁人员王芬深有感触。“这一年多以来,小区再也没有出现高空抛物现象,乱扔垃圾的行为也很少见了。”
不仅如此,小区内部分居民不愿意平摊修缮公共设施费用的问题也迎刃而解。“就拿修理小区下水管道来说,由于费用需要大家平摊,有些住户不愿意出钱,就容易产生居民纠纷,这最让大家头疼。而现在,有‘楼长’出面讲道理,这些问题自然就解决了。”谢雪玲告诉记者。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卢琴)6月5日下午,由市环境保护委员会主办的“‘六五’环境日知识问答暨文艺汇演”在广安职业技术学院举行。演...
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广安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