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岳池记者站 肖勇 罗武林 记者 胡世平)8月28日早上7点不到,岳池县苟角镇小麦山村保洁员罗秀菊就带上保洁工具出门了。虽然起得早,但罗秀菊的工作并不辛苦:将保洁院落垃圾定点收集池里的垃圾收集打包后,再“顺手”将沿途的垃圾一起转运到村上的垃圾分类减量池。
如今在岳池,像罗秀菊这样的农村保洁员一共有6034名。对于保洁员的工作,村民们很满意。小麦山村村民宋相林说,以前院落周围到处都是垃圾,一到夏秋季,家里蚊虫漫天飞,“现在垃圾日清日运,蚊虫少多了。”
为进一步改善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今年3月,岳池打响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攻坚战,“五个确保”成为一条刚性要求:有垃圾收运处理设施、有清扫保洁队伍、有再生资源回收点、有村规民约、有资金投入机制。
该县大力推行“户定点、组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新模式,每个院落(散居3-5户)设置1个垃圾定点收集池,每1-3个村民小组联建1个垃圾分类减量池,每个乡镇各建1个垃圾中转站和再生资源回收站,不可回收、有毒有害垃圾由乡镇统一转运至广安市垃圾焚烧发电厂进行无害化处理。
在苟角镇关公庙村,记者见到了被村民们称为“垃圾房”的垃圾分类减量池。“与以前的敞篷池相比,‘垃圾房\’最大的特点就是环保。”苟角镇党委书记李四海介绍说,以前的敞篷池,一遇刮风下雨,污水横流,垃圾遍飞;“垃圾房”全封闭,有效杜绝了对周边环境的污染。“‘垃圾房\’的造价也不高,一个近20立方米的‘垃圾房\’,材料钱加上工钱,还不到5400元。”李四海说。
截至目前,该县共建设垃圾定点收集池1.4万个、垃圾分类减量池1411个、垃圾中转站63个、垃圾处理厂1座、再生资源回收点709个,配置中型垃圾转运车61辆、小型垃圾转运三轮车770辆,制订《村规民约》827个,签订门前“五包”责任书20余万份。
针对农村垃圾处理投入难、常态维持难的特点,岳池还创新建立了“村民适度缴费、村集体补贴、财政补助”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经费长效机制——各乡镇落实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和处理设施的日常运行经费及其维护修缮经费,引导村民和村集体承担一定的运行经费;县财政对治理工作实行补助制度;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鼓励社会帮扶、捐赠治理农村生活垃圾。据统计,该县已投入治理资金4000余万元。
得益于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深入开展,岳池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明星改善。截至目前,该县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以上,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覆盖全县100%的行政村。
同步改变的还有农村居民的生活习惯。28日早上9点,在小麦山村,记者看见刚刚打扫完院坝的村民曾玉碧,将垃圾简单按塑料、厨余及普通垃圾分类后,倾倒在离家5米外的垃圾定点收集池中。“以前都是堆在房前屋后。现在基本分类后再倒到垃圾池,每天有人来清运,既方便又整洁。”
新闻推荐
□岳池记者站张秋林本报记者徐瑜9月15日,岳池县九龙镇阖家欢家庭农场一片忙碌。割草机把稻茬割下来,旋耕机紧随其后翻地、开沟。在已经平整好的田地里,近百名工人正忙着栽植甘蓝。“我们农场从9月初...
岳池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岳池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