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二版)
从90年代起曹东就开始关注农村贫困学生,并长期资助和帮扶,他资助的几名学生都考上了大学。一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从2006年起,他与一批爱心人士一道组建了广安市义务工作者联合会,并于2010年担任义工联合会会长。几年来,在他的带领下,广安义工发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公益精神,不断发展壮大,已有注册义工300余名,募捐爱心资金800余万元,资助贫困学生3200多名,慰问孤寡老人3000多人次。
十年来,他组织带领义工们走村串户走访贫困学生,亲身走访的贫困学生达300余人次。他带领义工们深入孤寡老人群体,慰问了40多所敬老院,慰问五保及孤寡老人700余名。他为患尿毒症的杜娟、白血病的吴晗共计募捐100余万元。他情系灾区,汶川和芦山大地震中他带领义工们捐款、献血,并三次深入灾区捐助100多万元救灾款给贫困学生。10年来,参加志愿服务时间达4300多小时。
2012年8月,被四川省委、省政府评为2010年——2012年“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享受省劳模待遇,2013年被省文明办评为雷锋式优秀志愿者等荣誉称号。
邓素华:60年如一日陪伴5位瘫痪在床至亲
邓素华,女,1933年1月生,邻水县黎家乡药王顶村村民。
1964年,本该幸福的家庭,丈夫邹长生却一病不起瘫痪在床。娘家人都劝她放弃,她选择了坚持,用真情陪伴照顾丈夫。1971年,他的第四个孩子——小女儿邹艮珍出世,18岁的二儿子邹艮清又成了卧床不起的瘫痪病人。1976年,23岁的邹艮清去世。1984年,13岁的邹艮珍走路开始有些吃力,后来瘫痪,1995年去世。2004年,在福建打工的大儿子邹艮贵渐渐感到走路有些困难,到医院检查,诊断先天性小儿麻痹症,只好回到老家,2008年完全失去了行走能力。2009年,正在读小学6年级的邹林良也开始行走不稳,不久后也丧失行走能力,2009年下半年,黎家乡政府带邹林良到重庆儿科医院检查,确诊为先天性小儿麻痹症。儿子,孙子相继瘫痪,邓素华再次陷入悲痛之中,儿媳叶小玲也从福建回来帮助邓素华照料这一对父子。看着有情有义的儿媳,她仿佛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她不忍儿媳也重复自己悲苦的人生。“所有的苦让我一个人来承担好了,小玲你走嘛。”邓素华反复劝说儿媳,同为女人,她实在不忍心看着儿媳也过得这么辛苦。
60年如一日陪伴5位瘫痪在床的至亲,她先后送走3位,至今仍有两位瘫痪在床。她用默默付出和不离不弃演绎着孝老爱亲的华章。
2014年9月邓素华荣登“中国好人榜”。
胡尚碧:六旬老人照顾智残侄儿大爱无边
胡尚碧,女,62岁,家住前锋区前锋镇龙镇村4组,现为前锋镇环卫工人。
40年前,胡尚碧经人介绍与前锋镇龙镇村4组村民邓友武结为夫妻。十多年前,丈夫更因犯罪进了监狱,家里财产全部被没收,公婆年纪大了双双躺在病床上,留给她的只剩一个破碎的家庭,别人都劝她离开这个家,但善良的她终究放心不下年迈的公婆和两个孩子,她勇敢地选择了留下。她白天做农活,中午挤时间回家做饭,再送到公婆床头,晚上回家收拾房间,替公婆换洗衣物,还要坚持每天抽空给两个老人翻几次身,防止长期卧床患褥疮。
5年前,胡尚碧丈夫的大哥突然身患重病,因大嫂早年离家改嫁,胡尚碧就从自己也不宽裕的家里拿出粮食、衣物给大哥送去,大哥病重的几个月里,胡尚碧每天两个家来回跑,三个月后,大哥去世,留下智力残缺不及3岁小孩二侄儿邓建国无人照料。由于智障的关系,邓建国下雨天不会打伞却爱在雨中玩,为了怕侄儿淋湿生病,胡尚碧就撑伞陪他一起出门;邓建国生病就会特别暴躁,每当这个时候胡尚碧总得自己将输液瓶子举得高高的,以免邓建国来抢;邓建国不认得回家的路,胡尚碧不忍心将他独自一人锁在家里,但带他出去要特别注意,要是稍不留神,就会走丢。照顾这样一个孩子本来就要占用大量的精力,相当辛苦,可胡尚碧还坚持做环卫工人,来支撑两个人的基本生活。
5年1800多个日日夜夜过去,胡尚碧用她的爱关怀着这个“特别”的孩子。
2014年10月胡尚碧被评为“四川好人”。
游志华:用爱心温暖亲人以行动诠释美德
游志华,女,53岁,汉族,岳池县九龙镇文星桥社区居民。
2008年丈夫因病瘫痪在床,一躺就是6年。六个春秋,丈夫生活不能自理,游志华每天无论多忙多累,都要为丈夫洗脸、刷牙、按摩、擦拭身体、剪指甲,精心侍候,一日三餐她都要亲手喂到丈夫嘴里;怕丈夫卧床太久引发褥疮,每隔两小时就会帮他翻身;丈夫大小便只能在床上解决,她每天为他擦洗;天冷了,嫌热水袋温度不
够,她甚至把丈夫的脚抱在怀里焐着。考虑到丈夫现在的状况,游志华别出心裁地在院子里精心栽培了一些草木,转移丈夫的注意力,让丈夫每天浇灌这些花朵,培养丈夫的兴趣爱好。为了让丈夫增加营养,她隔三差五变换花样做菜;为了排除丈夫寂寞的心情,她经常陪丈夫外出散心。如今,丈夫在她的悉心照顾下,精神舒畅,容光焕发。
在尽好妻子、母亲责任的同时,游志华更是“好女儿”。她待婆婆如亲生母亲,坚持每日端茶送水问好,只要老人有困难,她总是第一个出现在他们身边。在她的影响下,儿子小小年纪就充满孝心、爱心和上进心,学校每次组织给困难或患病的学生捐款捐物,他总是捐的要比别人多;坐公交车遇到老人时,儿子赶快让座并把老人搀扶到座位上;下雨天,儿子总是主动把雨伞让给离家远的同学;在游志华生病的时候,儿子总是一晚上不离左右。
祝雪林:照顾家中患病亲人无怨无悔
祝雪林,男,36岁,中共党员,岳池县伏龙乡茶子沟村人,广安市教育体育局学校德育与艺术体育卫生教育科科长。
祝雪林出生在一个普通农民家庭,母亲一直体弱多病,常年卧床不起;大哥因患小儿麻痹症瘫痪;二哥先天聋哑;两个妹妹一直依靠他长大;原本健康的父亲积劳成疾,多年前就患上了哮喘病和严重的胃肠道疾病,现在已经确定为直肠癌。从父亲病倒的那一刻起,祝雪林便成了家中的唯一顶梁柱。
面对两个重度残疾的哥哥,祝雪林从不嫌弃。他不但要照顾好大哥的生活起居,还要对大哥进行心理疏导,先后送大哥到广州、南充等地散心,引导大哥热爱生活,坚持辅导大哥学知识10余年。二哥性情十分偏激,为了帮二哥过上正常人的生活,祝雪林自学哑语,让二哥学会与人相处,很多时候成了二哥对外交流“翻译”和矛盾调解的“专家”。由于残疾,两个哥哥身体一直很虚弱,经常患病,只要听说他们那儿不舒服,无论多忙多晚,都火速赶回家里,找车送他们到医院检查治疗。
面对常人无法面对的困难,他说“我自己苦点没关系,只要有我在,就要撑起这个家,也要干好每一项工作”。
2013年7月被教育部关工委表彰为“复兴中华,从我做起”主题教育活动“优秀工作者”;2014年被四川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省教育厅、省妇联三个单位联合表彰为“四川省家庭教育工作先进个人”;2014年2月被四川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评为“四川好人”。
蒋晓黎:病魔无情,心中有爱
蒋晓黎,女,29岁,广安区北辰小学教师。2007年,蒋晓黎结婚不久丈夫就被医院诊断出患有脑瘤,必须马上进行手术,她毅然陪同丈夫到四川华西医院动了手术,三天三夜没有合眼。手术之后,医生告知,丈夫的病没有办法根治,每年都要定期复查四次。第一次手术就花光了家里的所有积蓄,可想到丈夫那年轻的生命,对生命的渴望,蒋晓黎始终没有放弃救治的一丝希望。
2011年3月,丈夫又一次昏倒,头部出现水肿,颅内压升高,病情复发了,为了抑制肿瘤的生长,在成都363医院做了一次放疗,当时蒋晓黎已怀孕两个月,妊娠期的强烈反应让她呕吐不止,加上又要时刻照顾丈夫,可谓是身心疲惫。家人劝她打掉这个孩子,那样可以减轻负担,但她坚决地拒绝了,说道:孩子是丈夫求生的动力,更是她和丈夫生命的延续。
2013年7月,丈夫再一次昏倒在地,脑瘤复发了,需要再次手术,而手术的费用高达几十万。这些年来为了给丈夫治病家里已经一贫如洗。蒋晓黎除了上班,既要照顾孩子、丈夫,还要四处为丈夫筹钱治病。
2014年,蒋晓黎得到了一些好心人的帮助,丈夫终于在四月份做了第二次手术,这次伤口的愈合慢了很多,丈夫的情绪也差了很多,她只能强忍着心里的酸楚,去安抚丈夫。她告诉自己:一定要坚强,一定要勇敢面对未来的一切。
新闻推荐
为进一步推动全警健身运动开展和警营文化建设,丰富警营文化生活,营造“快乐工作、幸福生活”的浓厚氛围,岳池县公安局于近日举办了首届警体运动会。据了解,此次运动会共开设了球类、田径、棋类、射击...
岳池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岳池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