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层楼入口。
八洞桥处的两棵黄葛树。
八洞桥处公路拱桥下,至今仍是纳凉的好地方。
九层楼上的峡沟中,杂乱的巨石曾经是一道美景。
八洞桥遗址及石滩上的引水槽。
□本报记者 胡佐斌 文/图
在广安区化龙乡,有一个地方,地下是九层楼,地上是八洞桥。尤其是那地下的九层楼,一听这名字,便让人觉得神乎其神。经不住这个“九层楼”的诱惑,7月17日,“两江行”采访组走进化龙乡,记者决定一探究竟。
要访九层楼,先看八洞桥
九层楼位于渠河村3组,具体位置是在八洞桥下。来到八洞桥处,记者不禁被这里的小景迷住了。
这里,一条村级水泥公路跨过窄窄的小溪,小溪从光滑油亮的青石上缓缓流淌,而青石上则倚路长着两棵苍劲粗壮的黄葛树,黄葛树下,淌着小溪的峡沟向远处延伸,渐渐隐于茫茫树林中,给人留下无限的想象。
“1988年修村公路时,八洞桥就被拆了,但这老地名还在,大家依旧这么叫着。”现年54岁的当地村民魏果远介绍,八洞桥位于旧时罗渡溪(今岳池县罗渡镇)至明月场(今华蓥市明月镇)的大道上,它是一座宽约0.6米的平板石桥,共有八个桥洞,每洞跨度近3米,而在桥的两端,还有跳蹾相连。而今改成公路后,八洞桥处只留下了一个跨度约3米的石拱。
公路外侧下方,是一块形如小平坝的石滩,一条宽度不足0.2米的人工弧形石槽特别引人注意。魏果远介绍,这是引水槽,是将溪水引向稻田里,原来一共有两个引水槽,因外侧石滩被打掉了一部分,便只剩下一个了,“我们小时候就看见有两个引水槽。”
特别令人诧异的,是长在石滩上的两棵黄葛树。两树虽然不算茂盛,但树干粗壮,直径约一米,且皮纹斑驳,稍显枯老的感觉。魏果远说,这两棵黄葛树少说也是百年古树了,村内八十多岁老人称,他们小时候就看到两棵黄葛树和现在一样粗。这足以说明,这两棵黄葛树生长速度与普通黄葛树全然不同,其原因与生长环境有关——生长地为石滩,少有土壤,若最早不是倚桥生长,两树是根本没法在石滩上固立的;虽少土却又能缓慢生长下去,乃因为桥下湿润,可保证生长所需要的水分。
两棵黄葛树为八洞桥增色不少。魏果远说,两树形如巨伞,在炎热的夏季,为过往路人歇息提供了不少方便。而且,八洞桥边常常伴着凉风,炎夏时节总会吸引周边一些闲着的人们自觉聚于八洞桥的黄葛树下。而在过去的集体生产时,每到夏秋时节的晚上,因室内气温较高
而难以入眠,八洞桥处便常有上百人在这里纳凉过夜。
九洞藏地下,相串如珠链
八洞桥下游约50米的地方,就是九层楼的藏身之处了。
魏果远告诉记者,之所以称为九层楼,是因为地下共有九个洞窟,由高到低呈斜坡状层级分布。同时,洞与洞之间是相通的,如同串起来的珍珠链。
魏果远小时候经常和小伙伴们钻进九层楼里玩耍,他介绍,每一层洞窟直径3米左右,高2——3米,洞与洞之间的通道直径约1.5米,由于经常有不少小孩在里面玩耍,通道被爬得溜光。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到洞里去耍的人越来越少了,加之峡沟里常常打石头,为了安全起见,九层楼的进出口便被村民堵了。
尽管无法再钻进九层楼去体验洞中的感觉,但记者还是决定去看看具体位置,以增加感性认识。在魏果远的带领下,记者顺着峡沟的溪流,步行约三十米,便进入乱石区了。这里,一块块巨石杂乱交错,似乎在默默地向记者诉说亿万年前的造山运动。
我们在巨石群中仿如探险一般,攀岩跳坎地前行20余米,来到一个由几块巨石组成的如洞口的地方,魏果远指着说:“这就是九层洞以前的入口,但里面的洞口是堵了的,要是没堵的话,我们现在还可以钻进去耍。不过,这么多年没钻了,里面有没有毒蛇或其他野物也不晓得。”
他说,九层楼便沿着峡沟一直往外延伸,从最高层到最低层,估计有一里路远。由于每一层洞窟都有小洞眼,外面的光线可透进来,洞窟里就没有那么黑暗可怕。以前的小孩子们,只要邀约上两、三个,不需要电筒,便可大胆地从最上面的第九层钻到最下面的第一层,而第一层也有出口,小孩们也可从下往上钻。尤其是炎热的夏季,洞里非常凉爽,小孩们常常在午后邀约一大群,在里面一直玩到天黑才回家。
“以前,这沟里到处都是乱石头、大石头,由于质地坚硬,后来修房造屋、修公路,都喜欢在这沟里取石材,结果被打了好多走,可惜了。”站在九层楼上,望着沟下已不太多的乱石,魏果远深感惋惜,觉得儿时的那种感觉再也没有了,同时消失的还有这沟里曾经美丽的风景。
即将离开九层楼时,魏果远又淡淡地重复了一句:“真的可惜了,(石头)要是没打,那比现在要漂亮好多。”
新闻推荐
岳池县第三届“岳池杯·中国曲艺之乡系列活动”将于9月22—24日举行
本报讯(岳池记者站肖勇罗武林)8月24日,记者获悉,由中国曲艺家协会、四川省文联、岳池县委、县政府主办的,以“曲乡盛会、欢乐农家”为主题的第三届“岳池杯·中国曲艺之乡系列活动”将于9月22—24日在...
岳池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岳池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