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池记者站 张秋林 本报记者 刘婧
他,17年如一日照顾瘫痪的妻子;他,患上了气管炎、肺气肿、心脏病等疾病,医生先后下了8张病危通知书。然而,他为了照顾妻子,多次战胜死神——
“你妈还好吗?”“挺好的,别担心!”7月24日上午,秦丹丹一走进病房,61岁的秦照华立即坐起身,摘下氧气罩,向女儿关切地询问妻子胡学菊的状况。这是秦照华入院后,父女俩每天必有的对话。听到妻子一切安好后,秦照华露出了放心的笑容。
女儿每次探望,都很短暂。因为秦照华总会不停地赶她回家,叮嘱女儿细心照顾家中瘫痪的母亲。几天前,因心脏病和气管炎急性发作,秦照华被紧急送往岳池县人民医院救治。住院期间,他最大的牵挂就是家中瘫痪的妻子。他每天都认真配合医生治疗,希望早日回到家中,继续照料妻子。
大难临头比翼飞
秦照华是岳池县裕民镇人。1979年,经人介绍,他与比自己大两岁的胡学菊喜结连理,婚后二人生活幸福美满,并在4年后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两人在镇上做小买卖,过着平淡而幸福的日子。
17年前的一个上午,厄运突然降临。46岁的胡学菊因类风湿,栽倒在地,不能动弹。这一摔,她的腿、脚及肩胛骨全部摔断,严重的类风湿也导致她手脚变形,高位截瘫,丧失了生活自理能力。
那一年,秦照华为了治好妻子,四处求医,花光了所有积蓄,并欠了亲朋好友一堆债,可妻子的病情仍不见好转。那时,镇上许多人都觉得他傻,多次劝他放弃医治胡学菊。每次他都义正词言地拒绝了,他说,做人要讲良心,只要他还有一口气,就绝不抛弃妻子,“当时,好多人都劝我放弃,但我不会放下不管的!”
“痴守”妻子17年
为了全心照顾妻子,秦照华寸步不离地守在妻子身边,一守就是17年。无论是数九寒天,还是炎炎酷暑,镇上的人经常会看到秦照华和胡学菊相濡以沫的身影,或是散步,或是坐席,或是理发……他们都说,秦照华是一位模范丈夫,胡学菊真的好福气!
“我爸性格非常好,很多时候我都心疼他。”秦丹丹说,母亲的性格比较要强,患病后脾气急躁,家里的大小事务都是母亲说了算,父亲只有执行的份。很多时候,母亲总会因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发脾气,而父亲也总是耐着性子,对母亲格外的忍让,从未见他们吵过一次架。“即使是挨骂,他也会赔笑脸道歉。”
“她心里已经够苦的了,我必须好好待她。”秦照华打趣地说,他本就不喜欢做决定,家里有个管家,他就落得轻松自在,每天听妻子念叨,也是一种乐趣,“她那人,刀子嘴,豆腐心,我从来不会和她较真。”
战胜死神为妻子
上了年纪,秦照华的身体也大不如前了,还患上了气管炎、肺气肿、心脏病等疾病。虽然秦照华的身体“红灯”频闪,但无论多困难,他都始终不让妻子受半点委屈。
每天,他早早起床做家务,把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为给妻子吃好每一顿饭,他先自己尝一尝,认为温度适宜才喂下去。为了让妻子身体舒服点,他每天都要为妻子擦洗身体数次,帮妻子翻身十几次,并为妻子按摩,疏通经络……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秦照华不求回报地将温情和快乐送给妻子。然而,去年3月,秦照华的身体状况堪忧,他赶紧将在重庆打工的女儿叫回家中,替他照顾妻子。
因心脏病突发,去年3月23日凌晨,秦照华出现呼吸困难,被紧急送往医院。在长达1个月的住院治疗期间,广安、重庆多家医院先后下了8张病危通知书。
“得知自己活不成,爸爸在纸上艰难地写了一行字:‘不要告诉你妈,我快不行了\’。”秦丹丹回忆说,当时看见纸上那一排歪歪扭扭的字,她知道了父亲心里那最深的牵挂。
想到躺在床上的妻子,秦照华咬着牙告诉自己:“一定要挺住,不能倒下。我倒了,妻子怎么办?”这个信念支撑秦照华顽强地同病魔作斗争。终于,他从死亡的边缘走了出来。
当秦照华从重症监护室出来时,医生难以置信地说:“这简直就是奇迹啊!”
“别人照顾她,我不放心。”秦照华说,妻子就是他的精神支柱。他每天都盼着康复出院。住院期间,他用手机坚持写日志,记录病情,以及写一些勉励自己的话语。
7月27日,已住院一周的秦照华病情稳定了,他的气色看上去不错,眼里充满期待,他迫不及待地收拾好衣物出院。
新闻推荐
8月12日上午,岳池县老干部举行以“铭记历史珍爱和平”为主题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歌咏比赛,以此缅怀抗战英烈的光辉业绩,弘扬民族和爱国主义精神。图为集体合唱《大...
岳池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岳池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