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胡佐斌 文/图
人物名片
雷昌维,岳池县祥凤乡康乐村(今岳池县翠湖景区管理委员会大扁山村)人,现年90岁,1940年入伍,赴印度参加抗日,被编入新一军30师90团炮兵连,属于孙立人的部队,先后参加过密支那、八莫等战役。
抗战故事
雷昌维入伍后,从云南坐飞机到印度。当时他个子小,扛炮弹很吃力,便负责牵马、喂马等工作。那时炮兵离不开马,炮兵连用的是美国生产的山炮,可打10多里路,但大炮笨重,搬运时,只得把大炮拆了,用马驮。
半年后,雷昌维开始接受打炮训练,前后训练一年多,才正式上战场。在战场上,他是一个多面手,“一炮手拉火,二炮手瞄准,三、四炮手装炮弹,还有五、六、七、八炮手,但我都会,样样都得行。”
打炮时,雷昌维他们看不到日本鬼子,全听连长从观察所里打来的电话指挥,“连长在电话里说清楚敌人的方位、距离,我们只管按要求打就是。”一个连有4门大炮,为了大炮的安全,周边还有步兵保护。
上战场,雷昌维从未怕死,“当兵,就是上战场打敌人的,你不打死他,他就要打死你,怕也没用。”而且,他还摸索出了经验,“日本鬼子的炮弹经常打过来,如果听到拖着长长的‘唿——\’的声音,说明炮弹飞得高,你尽管放心;若是听到短暂的‘噗\’的声音,说明炮弹就在你身边不远处爆炸,你随时要小心。”
“战斗从无定时,说打就打。有时一打就是几个小时,有时从天亮打到天黑。我们即使换防休息时,也得穿着衣裤睡,鞋子、袜子都不能脱,喊上阵立马就得上阵。”
“打到后来,日本鬼子越来越不经打了。”雷昌维说,一座桥梁,日本鬼子一个团的兵力未必守得住,“若是我们守一座桥,一个连就可以了,日本鬼子不敢来。”
雷昌维印象最深的是,打到最后,日本鬼子被两面夹击,“我们守着桥不让日本鬼子过来,而日本鬼子的背后,也有国民党的其他部队在追打,日本鬼子只有一个一个地跳河。”雷昌维说,那河水湍急,又是一个锅底凼,成群结队的日本鬼子跳进河里后,一个也没爬起来,全都淹死了,“那次战斗以后,日本就投降了。不久,我们就回国了。”
新闻推荐
本报讯“按老办法种菜不行了,现在的人更注重营养,单一的绿色蔬菜市场有限,红、黄、紫色蔬菜也受欢迎。”中稻收割后已近农闲,可裕民镇新桥村2组菜农秦建国农闲人不闲,趁着天气晴朗,在自家胡萝卜地里除...
岳池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岳池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