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尚仁题刻
武尚仁书法
□范国明
上世纪80年代初,余求学陇上,颇好诗书,故对甘凉书风尤多关注,其地乃中华文明发祥之地,文风尤盛,而翰墨圣手代不乏人,余对陇人入蜀者多有研究。武尚仁先生为政广安,尚学风气很浓,书画一艺不废,书迹存世尤多,无疑他是清末书法史上一位杰出的人物。
武尚仁(1813——1867),字静山,别号莲峰,甘肃省陇西县城种家巷人。清咸丰二年(1852)中进士,入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后任武英殿协修、国史馆纂修。后外调湖南省嘉禾县知县、四川省岳池县知县。咸丰十一年(1861),升迁广安州知州,补广安府知府。数年后因父母年老多病,为尽孝道辞官归里,卒后诰封朝议大夫。
武尚仁勤政爱民有口皆碑。1993年《岳池县文史资料》刊登了“乙卯灾年”的一段往事:乙卯年(即武尚仁上任的第三年),岳池遭遇了历史上罕见的旱涝灾害。春月插秧时节,老天滴雨不下,百姓心急如焚,武尚仁发动兵士皂隶修渠整堰,开源引水,可是持续的干旱使河水无多,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有人颇有微词,说官府不祈上苍,何雨之有?为了平定躁动的民心,武尚仁按照当地习俗,在万塔山设坛祈雨,焚香跪祷,竟至膝破血流。或许是苍天有眼,不日连下几场透雨,使农人终于插上了秧苗。孰料到了仲夏,却连续暴雨,河堤溃决,山体滑坡,百姓又受洪涝之苦。为抢险救灾,挽救生命,武尚仁一方面向上奏请减徭免赋,开仓放粮;一方面说服富户、官寺捐助。
武尚仁在岳池、广安为官清廉,颇有政声。在岳池7年,使岳池“甲于诸邑”,受到咸丰皇帝的褒奖;广安任内,使一府物阜民丰,社会宁定,民众为他建有功德坊、功德碑。这里,我们还是落脚到他重视文教、倡导书法上来讲。
清《四川通志》载:武尚仁离职时,全部家资仅文房四宝、书籍和日常用品一担,除此别无长物。《岳池县志》记述:武尚仁上任之初,披阅方志,见岳池在历史上钟灵毓秀,人才辈出,且地利人和。然而眼下的岳池虽山清水秀,但民生凋敝,匪盗横行,讼狱弥结,人命危浅;虽有久负盛名的
凤山书院,但学风不振,久不举士,武尚仁为此忧心如焚。他先从治安入手,清理积案,整肃吏治,靖乱安民,从而使社会秩序稳定,民得以各就其业。为了复兴教育,培养人才,他带头捐俸,修葺破败的书院,整饬学风,恭请赋闲在家的绵州孙桐生翰林出任书院山长。孙桐生博学多才,是中国早期的红学家,他的《妙批红楼梦》对后世红学研究有很大影响。从此,岳池重开文运,负笈求学者络绎不绝。为了满足越来越多子弟的求学要求,武尚仁还集资兴建了凤增、凤广、凤厦3所义学。
武尚仁有极其扎实的楷书功底,他学欧阳询,可谓极得精髓而清新雅俊,才气横溢。晚年书法放逸,得益于他与方外之士的交游并深通禅理,故书法高旷清静,远离尘染,通透明丽。他与当地高山大德交往密切,从中受到不少教益而书风雅逸,往往翰逸神飞,高妙莫名。清光绪版《岳池县志》记载:(僧)可学“十余岁于经史诸家无不精研,由吾道入禅,故于楞严、法华等释典,一见了然,喜吟咏,脱口成章”。其为人淡泊,不慕荣利,安于退让,深涉释典,博通儒书,领袖诸山,书法造诣颇深,常与岳邑县令、释家师友及文人学
士频繁往来,著有《漏山诗集》,并自雕刻书板,还为华蓥山伏虎寺僧昌言所著《虎溪诗稿》、《华银山志》雕刻书板。武尚仁与之交往甚深,并为其《漏山诗集》所作序中如此说道:“予七载岳池,未尝一日离,凡朋辈寄来诗集,皆藉其手校订。”可见,他与诗僧书僧的交游,已经成为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武尚仁一生耽于翰墨不辍,学有所成。他不仅文章超逸,诗、词、赋无所不通,而且写得一手好字,真、草、隶、篆无所不精。他的著作主要有《陇西抉微集》、《搜珠集》、《莲峰课艺》、《静山遗书》等。今存岳池文管所的《题<虎溪诗稿>序》和陇西博物馆的《也园<论书偶存>序》,不仅文章精粹,也是书法精品。武尚仁的墨迹今不多见,至今保存完好的岳池东雁塔石崖上镌刻的“雁塔”二字可谓稀世之宝,书法家评论:“凝重豪劲,端庄肃穆,极见功力。”
武尚仁半生漂泊在外,桑梓故里对他了解不多,但有一段佳话却脍炙人口,说他教子有方,成就了儿子武镳金榜题名,于光绪年间中进士,点刑部主事,被列入甘肃“明清进士翰林之奇”。
新闻推荐
本报讯(周媛媛岳池记者站张秋林)近日,县纪委监察局下发通报,对乔家镇水桶庙村原党支部书记张树林贪污4.7万元扶贫项目资金进行查处,给予开除党籍处分,违纪款全部没收。这是该县严查民生领域违纪违法案...
岳池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岳池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