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彬(左一)走访贫困学生家庭。
□岳池记者站 肖勇 张秋林 本报记者 李倩 文/图
一个普通的乡村教师,受志愿者和一碗掉在地上的午饭启发,成立助学组织,走上助学之路,8年来,募集助学金500余万元、助学物资计110多万元,演绎出了令人击案动情的精彩故事——
核心提示〉〉〉
“乔家镇廖坝村12组村民黄维因肝脏破裂,丧失了劳动力,家里还有3个大学生,这个家庭情况特殊,拜托陈老师给予特殊考虑!”前不久,岳池县乔家镇党委书记蒲锦荣发给当地教师陈国彬一则短信。
一个普通乡村教师有何力量,能给予贫困学生怎样的“特殊考虑”?“找他准没错!”蒲锦荣说,在岳池县,乃至在整个广安市,熟悉公益事业和广安义工联合会“蓝天下”助学部的人,每每遇到家庭贫困的学生,首先想到的就是联系陈国彬。
这是因为,年过半百、在三尺讲台上耕耘了30多年的陈国彬,还有一个身份——广安市义工联合会“蓝天下”助学部的创办人和负责人。古道热肠的他,已经让近3000名贫困孩子重回课堂。
为让贫困学生吃上午饭他走上了爱心助学路
“当初的想法很简单,就是为了让贫困学生能在中午吃上一顿饱饭。”12月17日,记者来到陈国彬所在的新场镇断桥初中,他向记者讲述了“蓝天下”助学部的由来。
2006年,一个叫刘晓梅的宜宾籍西部大学生志愿者来到岳池支教。因为经常到农村开展志愿活动,人生地不熟的刘晓梅,需要有熟悉当地情况的人带路。在断桥初中任教多年的陈国彬,主动揽下了这个任务。
“她不但要给娃娃们辅导功课,遇上家庭困难的学生,还会通过互联网联系爱心人士捐资助学。”陈国彬对这个大学生肃然起敬,“我是她的志愿服务带路人,而她却是我走上助学路的‘领路人\’。”
正是从那时候起,陈国彬的助学梦开始萌芽。而陈国彬真正走上助学路,则是因为一碗掉在地上的午饭。
2007年的一天,陈国彬偶然见到了让他至今想起来仍忍不住掉泪的一幕。那是个下雨天,为了让孩子能在寒冷的天气中吃上一顿饱饭,学生蒋先成的父母冒雨前来学校送饭。
蒋先成的父亲患有严重眼疾,母亲腿部有残疾。因视力不好,蒋父必须有人指路,蒋母则需要人背,送饭必须夫妻二人一同前来。就这样,蒋父背着蒋母,来到了学校。
刚到教室门口,蒋父体力透支,腿一下软了,蒋母和洋瓷碗里的白米饭一同掉在地上。陈国彬正欲走上前去搀扶时,却看到更为心酸的一幕:蒋母迅速将掉在地上的米饭捧到洋瓷碗里,米饭中还夹杂着蒋父筒靴上的泥。
心生同情的陈国彬开始对蒋先成给予更多关注。“这孩子的行为有点怪异,每到放学吃午饭时就往街上跑。”陈国彬发现,蒋先成并不是跑出去玩,而是因学校离家太远不能回家吃饭,家里也没有钱让他在学校食堂打饭,只好一个人跑到街角挨饿。
从此,陈国彬开始帮扶蒋先成。每次遇到蒋先成时,都要给他几元至几十元的饭钱。陈国彬说,他开始效仿刘晓梅,和县教育局、县招办工作人员及学校同事一起,成立了一个命名为“蓝天下”的QQ群,将蒋先成的情况发到网上,让他获得了更多人的帮扶。
“当时资助的主要是家庭特别贫困,离家较远的学生,每人每餐按照4—6元标准给予帮扶。”陈国彬又将与蒋先成一样的贫困学生家庭情况发布到群里。当年,“蓝天下”QQ群的网友为10多名贫困学生解决了午餐问题。
成立“蓝天下”助学部他将目光投向更多贫困学生
2008年,参与助学活动的人多了起来,“蓝天下”QQ群的助学路线开始升级。他们并入广安市义工联,成立了“蓝天下”助学部,开始资助广安市内的贫困学生。
经常参加助学活动的人员成为义工,有了固定的组织,陈国彬等人将注意力延伸到了水淹区的贫困学生。“在走访中发现,水淹区孩子读书特别艰难,辍学率极高。”陈国彬说。
在大高滩水库库区,陈国彬遇到一位12岁的辍学少年。因为家离学校很远,农村又没有寄宿制学校,孩子上学、回家必须坐船。可上学时摆渡人还未起床,放学时已收了船,回家要绕30多里路,上学过程太艰辛。
在全民水库库区,一位刚上初中的学生,由于连续几天没交费,船家拒绝他上船。孩子怕上学迟到,跳进水库,一只手将书包、衣服顶在头上,一只手游到对岸,险些被淹死。
“每学期100元的过河费,虽然数目不大,但能切实解决孩子上学的难题。”陈国彬告诉记者,以前库区学生初中毕业的都很少,现在,他们所资助的200余名库区学生中,有7名大学在读,13名还在上高中。让陈国彬更为宽慰的是,政府实施“义渡”后,他们也不用为孩子们募集船费而奔走了。
随着义工人数的逐渐增多,“蓝天下”助学部的关注范围逐步拓宽,义工们将搜集到的每一个贫困学生名单,列入助学范围,经考察后,再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定额补助。
新场镇红关寨村的付满蓉,父亲严重眼疾,母亲背部残疾,本就一贫如洗的家又被一场火灾烧得干干净净,导致其三弟面部严重毁容。了解到情况后,“蓝天下”助学部分别给予付满蓉及其二弟、三弟每学期1200元、500元、400元的资助。
新场镇大石坝村的邓鱼、邓尚海、邓雪莲,父亲股骨头坏死无劳动能力,母亲要照顾一家大小无法外出打工,家庭无固定收入。“蓝天下”助学部分别给予邓家三姐弟每学期1000元、400元、400元的资助。
大石坝村62岁的王克勤有4个孩子,妻子患有脑瘫,大女儿已成年在外打工,最小的孩子不到3岁,年老体弱的王克勤无固定收入。“蓝天下”助学部为其二儿子每学期给予1500元的补助,目前已完成职高学业;给予其正在读小学一年级的三儿子每学期1000元的资助。
……
随着被救助的学生越来越多,陈国彬自己的开支也连年增加,从最开始每年支助贫困学生的几百元,逐年递增为3000元、5000元、8000元、10000元。这对一个乡村教师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2008年,浙江一家软件公司在了解到“蓝天下”群员的助学行动后,决定义务为“蓝天下”助学部建立网站,开展网络助学活动,并安排专人对网站进行管理。网站搭建了“蓝天下”助学部向外沟通的桥梁,让更多的爱心人士参与到“蓝天下”助学活动中来。
如今,这个曾经只为解决贫困学生午饭问题的爱心组织,已设立了特困女童及时救助基金、高三冲刺助学金、高考奖学金、暖冬计划、一本好书送未来等10余个助学项目。
善举遭受他人质疑他要当助学路上的斗士
陈国彬创办的“蓝天下”助学部救助范围,并不局限于本地。
2008年刚放暑假,陈国彬等人在获得授权后,前往汶川地震灾区,将首批搜集到的100名受灾贫困学生的家庭情况公布在“蓝天下”助学网上,获得了全国各地爱心人士的关注,很快便为他们募集到价值16万元的物资和现金。
那个暑假,陈国彬和“蓝天下”助学部的义工,先后前往安县、什邡、硗碛等地6次,共为230余名学生募集价值超过80万元的现金和物资。这次善举,得到全国多个爱心组织和爱心企业的关注,并与他们开展了多项爱心合作。
然而,就在“蓝天下”助学部的助学活动搞得风生水起时,一些质疑声冒了出来:“募集了这么多钱,是不是全都用在助学活动中?”
刚开始听到这些议论时,陈国彬并未在意。他认为,自己只要做到身正,就问心无愧。
事实上,从走上助学路的第一天,陈国彬就非常注重资金的来源和使用问题,确保每一笔资金都有据可查。
“孙颖资助三官庙小学孙路的300元已汇到义工账号;王英荣资助南充职高兰又的1200元已汇到义工账号……”“蓝天下”助学网论坛公告栏里,今年1—12月所到的每一笔账,每一个汇款人,资金到了哪个贫困学生手上,都有记录,整整有50个页面。
为了确保受捐学生的真实性,陈国彬会将每一个贫困学生的单人照、全家福、住房、床、厨房等能证明其家庭情况的要素,以照片的形式公布在网上。学生在得到捐助的第一时间,陈国彬还要求他们及时填写回执单,给爱心人士打电话致谢,一是让爱心人士知晓款项的去处,二是让受捐学生学会感恩。
“尽管这样,一些人还是说三道四。”这些质疑并未因为陈国彬的平静对待而停止,而是愈演愈烈。这让陈国彬开始动摇,自己做的事到底值不值,“2010年至2011年,‘蓝天下\’助学部开展的助学活动开始减少,险些停摆。”
一名上海爱心人士的举动,让陈国彬重新恢复了对助学活动的信心。这名爱心人士患了绝症,在得知自己时日不多时放弃了治疗,将自己的最后1万元钱打到了陈国彬的个人账户上,并鼓励他继续开展助学活动。“我不做下去,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么?”陈国彬说,“我要当一名助学路上的斗士,助学路上不落下一个孩子!”
8年来,在陈国彬的带领下,“蓝天下”助学部共募集资助款500余万元,助学物资110余万元,资助学生近3000名,助学足迹遍布广安、绵阳、雅安、德阳等地200余所学校。
短评
陈国彬,好样的!
陈国彬的事迹,让记者想到了汉代开国功臣韩信钓鱼的故事。他就好比那位在河边漂洗丝絮的老大娘,看到常因钓不到鱼而饿肚子的韩信,把自己的饭分一半给他吃。同那位老大娘一样,陈国彬从未计较过回报。
陈国彬曾经遭受过质疑,也险些因此而终止助学。一个绝症患者在弥留之际的举动,又让他重新坚定了信念。由此可见,在我们身边,并不缺少像陈国彬一样的爱心人士。他们就像一面能传递能量的镜子,让我们在看清自己的同时,还能感受到他们散发出的启迪、感召、引领的精神力量,闪耀着爱国、友善、诚信、敬业的精神之光。
中华民族历来就有扶贫济困、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更需要这些美德,需要更多像陈国彬一样的爱心人士,将这份美德在人群中一个一个为之传承。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刘莉华每当夜幕降临,华灯闪烁,广安区万盛街道办事处五福社区的广场就成了居民张爱英及其舞蹈队的“地盘”:音乐阵阵、舞姿翩翩……这样的情景,全市各地每天都在上演。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精...
岳池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岳池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