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省两会的代表委员们热议: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了今年的发展目标:四川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左右,城镇新增就业人数80万……经济发展的蓝图已经绘就。如何将美好蓝图变为现实,靠什么来支撑?
连日来,参加省两会的省人大代表与省政协委员们就如何实现发展目标建言献策。在诸多两会好声音中,“践行新时代雷锋精神,形成全省各行各业干事创业良好氛围”的声音引起了记者关注。
对于干事创业,怎么想,怎么干?4名参与讨论的省人大代表、省政协委员接受了华西都市报记者的采访,用他们身边的故事,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个干事创业的生动案例。
深入推进“双争”活动
干事创业
践行新时代雷锋精神
省人大代表、省政协委员们在省两会上热议的话题,正是省委宣传部、省直机关工委、省国资委、四川日报报业集团主办,华西都市报承办,2015年在全省范围内启动“身边雷锋 时代榜样”——争创岗位学雷锋先进集体、争当岗位学雷锋敬业标兵主题实践活动(以下简称“双争”活动)的核心。
站在“十三五”开局的第一个年头,四川要开好局、起好步,更需要全社会发扬爱岗敬业精神,以干事创业的实绩谱写中国梦四川篇章。华西都市报记者27日从省委宣传部获悉:2016年,“身边雷锋时代榜样”活动将继续以“双争”为主题推进,力争通过三年持续推进,形成全省各行各业干事创业良好氛围。
3次评选
评出60个先进集体120名敬业标兵
在2015年的“双争创”主题活动启动之初,重点向广大机关干部、企事业单位职工以及窗口行业发出倡议:从身边做起、从现在做起,爱岗敬业、恪尽职守、勤勉务实、开拓进取,向坚守在3000里川藏线上海拔最高的雀儿山道班学习、向“新甘石”电网工程先锋队学习,争创“岗位学雷锋先进集体”;向“最美基层干部”菊美多吉学习、向“践行群众路线的好干部”兰辉学习、向“实践党的群众路线优秀党员领导干部”毕世祥学习、向身患癌症仍情系基层的好干部文建明学习,争当“岗位学雷锋敬业标兵”。
通过一系列线上线下互动,通过一系列重点报道,“双争”活动在全省、全国都引起了巨大社会影响。在活动持续推进的同时,以“五一劳动节”“七一建党节”“十一国庆节”为三大重要节点,通过一系列线上线下互动活动,向勇于创新、敢于担当的党员干部、基层一线、窗口服务、高新人才倾斜,用典型事迹感动群众,用榜样力量感召社会。
通过全年持续推动,“双争创”活动在全省掀起了新一轮学习雷锋、爱岗敬业的热潮,让雷锋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公民价值准则更加深入人心。至今,仍在全省广大机关干部、企事业单位职工中推动形成崇廉尚实、干事创业、忠于职守、甘于奉献的良好氛围。
最终,通过3次评选,共有60个先进集体、120名敬业标兵荣获2015年度“身边雷锋时代榜样”。
薪火相传
“双争”榜样传递干事创业精神
从2015年3月启动活动以来,华西都市报派出数十路记者,前往工厂车间、电力抢险一线、警队训练场……与那些辛勤坚守一线的实干者“亲密接触”,采写了他们真实感受和对新时代雷锋精神的生动实践。
这些由华西都市报报道的实干者,无一例外均成为2015年3次评选的侯选人,很多都成为最后获奖的先进集体与敬业标兵。
他们中有85后技术工人,用攻坚克难的精神,为企业省下百万支出;有12年来独自一人坚守在海拔3500米上的供水工,在寂静的深山中矢志不渝地坚守。
他们中有名叫“雷锋班”的群体,汶川地震中有他们救助的身影;有随叫随到的献血志愿者;有一丝不苟的实验室检测团队。
他们身上有共同的特征:以干事创业的作风,扎根一线、乐于奉献、积极向上、踏实勤奋。
如今,榜样的力量正薪火相传,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2016年1月7日,四川省铁投集团川交公司路面分公司压路机手刘凡菲,娴熟地操作着压路机,在繁忙的工地上穿梭。刘凡菲的师傅,就是第二批岗位学雷锋敬业标兵陈约均。截至目前,经过陈约均培养和指导过的压路机手不下三十名,并且已在各个工程项目中独当一面。
广安岳池县国税局“雷锋班”的故事依然在接力。10多年来,由于退休、工作单位变换等原因,“雷锋班”的成员虽然换了一批又一批,但他们助人为乐、热心公益的精神却没变,并吸引了越来越多的80、90后年轻干部加 入 进 来 。 目前,“雷锋班”的成员已发展到30余人,占到了全局总人数的30%。
本版稿件采写华西都市报记者张想玲杜江茜刘秋凤谢燃岸摄影雷远东
“实干不是蛮干,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
讲述者省人大代表 漆贵春
在四川从零开始干实事,最终打出一片天地。在省人大代表漆贵春的眼里,白手起家的简兴福是不二人选。很多人都有干一番事业的初心,但不少人跌倒在半路上。漆贵春深信,成功的事业不是靠一股蛮劲向前冲得来的,而是靠不断地学习与积累,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
他点赞:简兴福
白手起家创业,64岁拿博士文凭
简兴福今年65岁,也是省政协委员,他喜欢用微信聊天,是个潮老头。去年他到西南财大拿到了博士学位,亲自带队到巴基斯坦谈合作。他每说几句话就会哈哈笑几声,听上去特别有干劲。对于“老头”这个称呼,他一点都不介意。“我们是干事的,称呼无所谓。”
1977年,从军8年的简兴福回到家乡。3年后,他不顾家人的反对,拿着不足3万的创业资金迈出了人生中重要的一步。“在那个年代,家人对我创业的做法很不理解,亏了怎么办。但是我觉得只有想不到,没有办不到。”如今,他的梦想实现了,公司已做成了产值销售均超50亿元的产业,下辖子公司10余家。
简兴福的创业经历并不是一帆风顺。他对自己的第一单生意记忆犹新。那单生意他赚了2万元钱,在上世纪80年代,这对简兴福来说一笔巨款。然而为了这2万元,他被冠上了“投机倒把”的罪名,还蹲了两天看守所。
1986年,在走过了最初的艰难时期后,简兴福迎来了一个重大的契机。他的企业与四川电器厂横向联营,主营制造各类电气设备。那段时间他的生意特别好。在1991年,他的公司产值达到千万,带动了周围老百姓的就业,也让当地经济活络起来,为此镇长还专门在厂门口放了“火炮”庆祝。
对于有志在川干事业的年轻人,简兴福用自己的经历建议,做事不能浮躁,永远都要坚持学习提升自己。去年他拿到博士学位,就是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企业员工多充实自己,机会只会给有准备的人。
“实干兴川,是以把自己的工作做好为前提”
讲述者
省人大代表、高级技师 邓永东
岗位有不同,贡献有大小,但是每个人的努力都关系着个人的成长与四川的发展。“位卑未敢忘忧国”邓永东说,这是他经常跟同事说的一句话,具体来说,对于来自基层一线的我们,工作就是保障电工设备的运行良好。实干精神,就是把自己的工作做好,踏踏实实,一丝不苟。
他点赞:薄立朗
苦练内功,全省职工“比武”拔头筹
踏实苦干,能吃得了苦,能干得了事。这样的人在邓永东的班组里有很多。如果让他找出年轻人中,最具代表的一个,必然是他带出来的徒弟——薄立朗。
薄立朗在29岁时,就因业务突出,被人社部门破格认定为技师。别人用了十年时间才得到的认证,他只花了三年时间。
“其实本来可以认定为电工类高级技师的,但是有关部门考虑到已经是破格认定了,再加上他年纪轻,就作罢了。”邓永东说。
2009年,26岁的川大硕士薄立朗进入了四川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成都厂。公司有规定,年轻人进来之后,必须在基层历练。
公司对于技术要求很高,采用的都是从国外进口的顶尖设备。在基层历练的首要任务,就是熟悉所有的设备操作。就这样,薄立朗在基层呆了十个月。
2010年,薄立朗进入卷包电气团队成为了一名电气维修工,开始跟随卷包电气的维修班班长邓永东学习。
“他很努力,也很上进。”邓永东说,很多毕业生眼高手低,心气高,不愿意沉下来学操作,但是薄立朗不一样。他努力练习电气维修工的操作手法,从最简单的接线学起,为了能尽快的掌握设备维修方法,有时甚至将相关书籍带回家里继续学习。
正是靠着对待工作这种一丝不苟的钻劲,2012年,在成都市百万职工技能大比武中,薄立朗击败对手,拔得头筹。随后代表成都参加全省技能大赛中,再次取得了好成绩。
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专一行。在后来参与到公司技术创新时,薄立朗参与的节能减耗项目,一年为公司创造了一千多万的收益。
“我们需要将聪明才智用在实处的‘傻干\’精神”
讲述者
省政协委员、致公党攀枝花市委主委何群
何群和钢铁打了34年的“交道”,在这位有着缜密的逻辑思维、做事理性的理工科学者眼中,这些年来,社会风气变得浮躁,他怀念曾经一心一意工作的傻干精神,在说到实干精神时,何群笃信,“我们身边总有一些人在追求卓越,也在自我超越。”
他点赞:王涛
放弃百万年薪,剑桥博士回乡创业
让何群发出如此感叹的,是彭州小伙儿王涛,这位毕业于剑桥大学的博士,回国后放弃了企业百万年薪的“橄榄枝”,选择回到家乡从零开始创业。
翻看王涛的简历,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学霸”成长史。高中毕业于成都七中,本科就读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之后拿到全额奖学金进入英国剑桥大学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系攻读博士研究生,师从英国皇家科学院、皇家工程院两院院士,化工流体化之父约翰戴维森教授。
留学期间,王涛在世界顶级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在2014年度世界卫生工程设计大会上,获得“卫生研究杰出论文奖”、“剑桥大学创业大赛开拓奖”等。
“事实上,优秀的人并不少,但是应该思考如何将聪明才智用到实处。”何群告诉记者,毕业后的王涛婉拒了海外名校的邀请、外企百万年薪的丰厚待遇,选择回到家乡创业。
在彭州这片熟悉的故土上,王涛和他的团队瞄准了养老市场,他们以技术创新做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以智能、健康为方向进行技术攻艰,申请并通过9项专利。如何将技术变为经济力?作为四川老年颐养联盟主要发起人之一的王涛,推出了健康手表,开始推进以实时监控和准确预防为主的养老机构运营模式。
对于王涛的创业,何群很是看好,他坦言,养老市场的前景的确广,但是也要做好打“长期战”的准备,“越是浮躁的时候,我们越需要将聪明才智用在实处的‘傻干\’精神”。
“实干兴川,平凡中才见伟大”
讲述者
省政协委员、致公党省直工委主委陈懿
陈懿对实干精神和诚信有着特殊的情结,他不喜欢当下时代的浮躁。因此常常感叹,“我们这些人比较传统,要平凡中才见伟大……”这位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院的副总工程师,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豆腐要慢慢吹冷了才能吃”。他崇尚踏踏实实做事,认认真真做人。
他点赞:杨松涛
为人看病,医学院教授“蜗居”20年
从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院门口出来左转,在下一个路口右转,百米之外,是成华区马鞍东路十七号。貌似门卫室的小房子,其实是诊所。下午3点,屋子昏暗,医生的手笼罩在桌上台灯的光线里,门外,是等待看病的人们,二三十人凑在一起,不少人抱着孩子。
这里是陈懿无数次为朋友推荐的看病场所,而这个医生,就是陈懿从心眼里尊敬的平凡人。“名字叫杨松涛,是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的教授,年龄可能50多岁吧,在这里从医已经20多年了。”小诊所大概30平米左右,靠墙的那一面,全是中药柜子,诊断桌就摆在门口,里面有针灸按摩室。
“他医术好,且收费便宜,很多人来看病。”陈懿不太喜欢大医院,人太多,检查费就要花大几百。杨松涛小诊所的墙上,清楚明白地贴着治疗收费标准,针灸每次20元,肩颈按摩每次20元,火罐每次15元……这里没有空调,夏天的时候,一个电风扇歪着脑袋摇啊摇,冬天到了,杨松涛会准备一个暖手炉,怕的是给病人把脉的时候手太冷。
“他住在成都西边,没课的时候,早上8点过就坐在这里了,下午为避开晚高峰,4点过离开。”陈懿说杨松涛将“理论”和“实践”结合得很好,对于医生来说,临床实践非常重要,杨松涛有时也会带着自己的研究生过来体验。
这么多年来,这家小小的诊所几乎没有什么变化,而杨松涛也窝在这里,一年一年,从春到冬。“他和病人的关系非常好,人们特别信任他。”陈懿说,从这一点上,杨松涛身上有着古代医师的风骨。
新闻推荐
5月13日,本报曾报道《网曝广安岳池一校长开会称:“工作做扎实,死个把人没问题”》,稿件刊发后引起网友热议。23日,记者从岳池县委宣传部获悉,岳池县委对稿件反映的问题高度重视,成立专门工作组...
岳池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岳池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