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前锋区铁路希望小学学生在三墩坎烈士陵园祭奠先烈。李建军本报记者张启富摄
4月1日,邻水县民政局部分党员干部和救助管理站职工,在邻水宝山公墓缅怀已故优秀共产党员黄明科。
清明时节,还有一群人拨动着我们的心弦:沈乾文、黄明科、唐国明、邓德勤……在生之时,他们是率先垂范的优秀党员干部,以崇高的精神、无私的奉献、一流的业绩为党和人民作出了突出贡献;辞世之后,他们成为时代标杆,诠释着新时期的时代精神,激励着更多人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前赴后继。他们是广安市近年来涌现的优秀党员干部代表,虽然走了,却依然在人们心中活着。如今,在他们工作过的地方,全市党员干部群众,用各种纪念方式,呼唤着他们的名字,追思着他们平凡而又感人的事迹。这,既是深切的缅怀,更是精神的洗礼。
“向他学习是最好的纪念”
4月1日,邻水县民政局组织部分党员和救助管理站全体职工来到邻水宝山公墓。那里,长眠着他们救助管理战线的老战友——黄明科。
这是黄明科去世后的第二个清明节。2014年7月30日,黄明科因患肝癌,全身器官衰竭,离开了人世。饱受病痛折磨的他,在生命的倒计时里,仍然想着“救助更多人,更好地救助人”。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对每一个生命的尊重,他的精神影响和感染了每一名员工,成就了一个团队的坚守。
这位优秀共产党人的事迹如今仍熠熠生辉。每到清明,昔日的同事都会相约一起来祭奠他。
黄明科走了,他放心不下的事,救助管理站站长邱靖心中明了,每次来看他,都会说给他听。“老站长,党牟的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去年5月已经做了,效果不错,你就不要担心了;我们救助站人员力量增强了,增加了两人;办公所需设备都配备齐全,工作条件有了很大改善,职工待遇也有所提高,职工工作激情很高……”在黄明科墓前,邱靖有些哽咽,“我们有信心干好,你放心吧。”
人群中,黄明科的女儿黄莉娟也在墓前啜泣,“爸爸,我想您了。您放心,我不会让您失望,一定会像您一样,在救助站好好工作。”
“他的精神永远都在!”邻水县民政局副局长胡孝平动情地说,向黄明科学习是对他最好的纪念。
“完成‘蔬菜局长\’未竟的事业”
洁白的花圈,美丽的鲜花,在春风中微微摆动,仿佛诉说着深深的怀念。
这份怀念,来自岳池县农业局及蔬菜局的干部职工。3月31日上午,他们来到岳池县龙凤公墓,献花、鞠躬、默哀,纪念长眠在这里的沈乾文。
两年前,沈乾文在岗位上猝然离世,年仅48岁。他的一生,始终心系着岳池的农业产业。他用5年多时间,将岳池县现代农业示范园从30多亩发展至10万亩,为岳池打造四川省“蔬菜基地产业强县”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培育的4号脐橙、78—1锦橙,分别荣获“省名优水果金奖”和“中国农业博览会银奖”。而沈乾文也终因劳累过度,倒在工作岗位上,他成为了“中国好人”、优秀共产党员。
斯人已去,昔日与他并肩奋战的同事,接过他的精神旗帜,用忘我的工作激情继续书写对党的忠诚和对群众的热爱。去年,全县种植蔬菜63万亩,实现产量87万吨、产值14.4亿元。“请你放心,我们一定把岳池的蔬菜事业做得更大更强!”岳池县蔬菜局副局长王洪伟说。
“要像沈乾文一样,做一个让党和人民满意的好干部。”县农业局工作人员李晓霞的话,道出了在场党员干部的心声,“要实现沈局长的遗愿,完成他的未竟事业,才是对这位公而忘私、鞠躬尽瘁的好干部最好的怀念和告慰。”
本报记者站 吕清辉 廖小兵 邱海鹰 张秋林 江琪 闫金强 本报记者 李倩 刘夏 文/图
新闻推荐
本报讯今年以来,岳池县朝阳乡积极抓好结构调整,产业化程度明显提高。按照“绿色朝阳、生态蔬菜、休闲采摘、粮经主产”的产业发展思路,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抓主保重,强力实施“三线三区”发展战略,建成“...
岳池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岳池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