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桷坪全景。唐明 航拍
古城墙。
铺路的石头呈坨状。
《四川州县建置图》唐代中叶时期图(截图),标注处为新明县治所在地。
《四川州县建置图》唐代中叶时期图(截图),标注处为新明县治所在地。
□本报记者 胡佐斌 文/图
说起旧县乡,武胜人都知道,那是武胜县前身——定远县元明时期的县城所在地,其具体地点在该乡回龙村原旧县场。但在该乡黄桷村黄桷坪,却有一个更古老的县城遗址,很少有人能说清它的来历,也有学者认为那里是武胜军从马军寨迁徙后的新址。6月17日,“两江行”采访组走进旧县乡,记者通过现场走访,并结合相关史料分析,认为黄桷坪古城遗址,或许是唐代新明县城的首迁之地。
黄桷坪古城遗址,比马军寨更为久远
黄桷坪是老地名,黄桷村村名便来源于此。它是一处高丘台地,属嘉陵江边的第三层,具体位置在黄桷村的2、3组。现年70岁的当地村民陈代明介绍,解放前,这里就叫黄桷坪,长有好几颗大黄桷树,最大的要三、四人才能合围,但后来都被毁了。在2、3组交界处,有一石坝子,面积约1亩,旁边长着两棵黄桷树,虽然也不小,但只有几十年的树龄,现在也被当地村民当作黄桷坪的标志了。
黄桷坪古城遗址在3组,采访组现场发现,遗址处南面、西面、北面还残存着部分城墙,墙石风化严重,城墙纹理已不整齐,墙石间的缝隙颇大。陈代明说,他儿时看到的城墙和现在相差不大。结合残存城墙走势和山势,古城的遗址即整个3组区域,面积约200亩。
3组的地形略呈锅底形,比其北面的2组位置要低,南面为深沟,村民称为肖家沟。北面与南面的城墙宽约4米,西面城墙则更宽,当地村民回忆,土改前,西面城墙看上去很宽,有七、八米。西面城墙外,则是相对狭窄的缓坡地,向嘉陵江边延伸。
3组在家的人极少,不少田地荒芜多年。在这些田间,有一残缺的石板路由东北向西南而去。虽为石板路,但路石并不像板块,而如砣状,像是已经过人类数百上千年的踩踏而致。
在一田坎下,有一口老井,已被杂草掩蔽。扒开杂草后发现,井口呈圆形,口径比我们常见的井都小,约40厘米。与普通水井不同的是,井沿石是一整块厚约10厘米的方形石板,环状井口无突起。村民介绍,该井深约10米,即便是大天干的年份也未干涸。村民还说,3组内像这样的古井总共有3口。
在2组靠近3组的地方,有一口塘堰,占地约5亩,从塘堰边缘残留的人工痕迹来看,其历史也极其久远。
问起古城的相关传说,当地村民都说,相传这里以前是一座县城,后来迁到中心镇去了。按此说法,黄桷坪古城应为最早的定远县县城。但武胜县史志办退休的袁顺安则不这么认为。
袁顺安的老家便在黄桷村3组,他也一直希望揭开黄桷坪古城之谜,为此,黄桷坪古城遗址发现的任何一处古人遗迹他都十分关注,并将其与马军寨、原旧县场的定远故城相关遗迹比较,同时还查阅了大量史料,但最终也没揭开黄桷坪古城之谜。
袁顺安说,以前,3组的田里还挖出不少屋基石和柱础。他总感觉,无论是出土的建筑遗物,还是露于地表的城墙,更显苍老,其始建时间应比马军寨和定远故城要早。更何况,黄桷坪古城与定远故城之间还隔着黄桷村的2组——2组境内至今未发现有古城的痕迹。
凡对旧县历史有所了解的,都知道马军村的武胜城和回龙村的定远城,并对此还能说出一些历史与典故。但黄桷村这座故城,除当地人知道外,很多人都不知道它的存在。因为没有更多的史料记载,一些学者也非常困惑,其中有人分析认为,黄桷坪古城
遗址为武胜军从马军寨迁徙后的新址。但他们忽略了一点,那就是:既是同时代遗迹,黄桷坪古城相关遗迹为何比马军寨历史更为久远。因此,记者认为,黄桷坪古城为迁徙后的武胜军城的说法,也有待考证。
唐圣历年间,新明县迁治于嘉陵江岸
其实,要揭开黄桷坪古城谜团,我们不必老是围绕着元初的武胜军、定远县打转转。既然相关遗址看上去比马军寨、定远故城更早,那我们就不妨大胆地在比元代更早的历史空间里去找寻答案。
可以肯定的是,在北宋时期,今武胜县旧县乡境域属新明县管辖。因为成书于北宋元丰年间的北宋地理总志《元丰九域志》记载:“新明县,有单溪、大通、盐滩、龙台、富流、西溪、甘溪、灵池、云宾、封山、萍池、和溪、石鼓13镇。”经考证,时单溪镇在今岳池县裕民镇流杯池村与大佛乡罗汉井村的交界处;大通镇应在今嘉陵江东岸的武胜县中心镇大通村,村内有古寺曰“大通”;盐滩镇为今武胜县街子镇,境内有盐滩溪,即今长滩寺河;西溪镇在今广安城区的西溪桥,此处原有西溪铺,位于旧时的广安州至顺庆府(今南充)的大道上;封山镇在今武胜县旧县乡或沿口镇,《民国新修武胜县志》记载,旧县场右有天生寨,古名封山;和溪镇在今岳池县新场镇大桥村;石鼓镇即今岳池县石鼓乡,与南充交界。也就是说,北宋时期,新明县的管辖范围应主要是嘉陵江与渠江相夹的这一块三角台地,即渠江西岸与嘉陵江东岸之间。
新明县始设于唐武德二年(619),成书于北宋初期的《太平寰宇记》记载:“新明县,本汉垫江县地,东为宕渠之地,后魏改
为石镜县地。唐武德二年,分石镜之东北界于渠水中,索钺洲上为新明县,以新被明化,为邑之称。”唐武德二年,即李世民父亲李渊称帝的第二年,也就是说,唐宋年间,今武胜县旧县乡区域均在新明县境内。
我们再来看新明县的县治情况。《太平寰宇记》紧接着又载:“(唐)圣历三年(669),刺史张柬之以旧县多水害,奏移于嘉陵江西岸,北连灵岩山,即今县理是也。国朝乾德六年割隶广安军。”结合上下文可知,新明县最早的县治在渠江江岸,但因位置偏低,“多水害”,唐圣历三年时便迁往嘉陵江边了。这里要说的是,“移于嘉陵江西岸”的说法可能为作者笔误,因为新明县的辖区主要是渠江西岸与嘉陵江东岸之间,若把县治移于嘉陵江西岸,从行政治理角度讲,这也太不科学了。可能是作者在记录时,把心中所想到的“西迁至嘉陵江岸”记成“移于嘉陵江西岸”了。
再者,《太平寰宇记》在记录地名时发生方向性错误也是有的,如在记“广安军”时便这样记载:“广安军,本合州浓洄镇、渠州新明镇地,国朝(宋朝)乾德六年(968),以合、果、渠三州相去路远,山川险僻,多聚寇攘,遂合二镇置广安军。仍割渠州之渠江、合州之新明、果州之岳池三县以成之。”这里就出现了笔误,即把“渠州浓洄镇、合州新明镇”误记成了“合州浓洄镇、渠州新明镇”,而笔误的原因就是方向颠倒。而清乾隆《岳池县志》也载:“新明废县,唐置,属合州……圣历三年,刺史张柬之以旧县多水害,奏移于嘉陵江东岸,北连灵岩山。”
因此,我们基本可以确定的是,新明县县治首迁地应在嘉陵江东岸。
历史上,新明县治还出现了再次搬迁,而再次搬迁也可印证:其县治的搬迁不会超出渠江西岸与嘉陵江东岸之间的这个范
围。《宋史·志第四十二·地理五》载:“宁西军,本广安军……新明,(宋)开宝二年(969),自合州来属。六年(973),移治单溪镇。”
由上可知,新明县县治,在嘉陵江东岸存在的时间,从唐圣历三年(669)始,到宋开宝六年(973)止,前后长达304年。
两大史证,或可推论黄桷坪为唐新明县城的首迁地
从上面的史料,只能说明唐圣历三年时,新明县迁到了嘉陵江东岸,到宋开宝六年时,又从嘉陵江东岸迁到了单溪镇。但它在嘉陵江东岸的具体哪一位置,还待细究。
记者继续查证,又掌握两大史证,或许可以判断,唐代新明县治的首迁地正是今武胜县旧县乡境内的黄桷坪古城。
其一,《四川州县建置图》。《四川州县建置图》收录了今四川境内从秦代到解放初期各个历史时期的州县分布,主要依据是历史各个时期的《图志》,上面还标注了各个县治的大体位置。在唐代四川行政区划图中,新明县治标注处有两个明显标志:一是嘉陵江恰在那里来了一个“3”字形的弯;二是有条河流从岳池县城方向流来,再在标注处汇入嘉陵江,这条河即今长滩寺河。从图上看,新明县治就在长滩寺河与嘉陵江之间的夹角处,而这一区域,正是今旧县乡境内。
其二,北宋文学家李新的诗。李新,生于公元1062年,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进士,曾任南郑县丞、茂州通判等职,所写《题旧新明县孝义驿》便是其代表作之一。该诗为:“平生职事马蹄尘,三月莺花世路新。废邑尚余当日市,旌门已忘昔年陈。长江浪拍西山脚,乔木阴回太古春。惟有柳绵情不恶,解将柔远逐行人。”
李新入仕之时,新明县迁往单溪镇已有100余年了,故诗题里已注明为“旧新明县”,诗句中则称“废邑”,但从其诗的内容看,这废弃的新明县城依然还残存着当年的街市。
诗中提到了一个地名:西山。这里的“西山”,肯定不能理解为嘉陵江西岸的山,而应是嘉陵江岸一个有标志意义的地名。其地名的得来不是因为在嘉陵江西岸,而是因为它在新明县城的西边——要不然,嘉陵江西岸的山都可以称为西山了。再从诗句“长江浪拍西山脚”,也可得知,嘉陵江就在西山脚下,那么,新明县城则应该在嘉陵江的东岸,而且与“西山”隔江相对。
西山在哪里呢?清嘉庆版《定远县志》记载:“南禅寨,即西山寨,为城(位于今中心镇的定远县城)后保障。明嘉靖李姓弟兄五人率里人避乱于此,又名五虎寨。”再结合今武胜县地图可知,西山就在今武胜县中心镇南山村,上有南禅寺,山下即嘉陵江,也刚好与江东岸的黄桷坪相对。
综合以上史料分析,我们推论黄桷坪古城为唐代新明县县城的首迁遗址,想必不会有太多的怀疑吧。
新闻推荐
今年以来,农行岳池支行针对县域互联网金融发展新态势,不断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做实“E农管家”电商平台业务,推动“E农管家”电子商务平台与当地专业市场——亿联建材家居五金城的全面对接,量身...
岳池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岳池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