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安区记者站 廖小兵 本报记者 刘定春
家是普通的家,人是普通的人,丈夫过世后,她独自挑起生活的重担,赡养老人,供养孩子,日子过得并不富裕。然而,就是这样一名农家妇女,却倾其所有捐出4万元,挪出自家的地,修了一条1公里的路——
8月18日,记者来到故事的主人翁——刘素梅家。
公路通到家门前,门外的院坝里还晒着刚打回来的稻谷。
“刘素梅,在家没?”听到有人叫,一名中年妇女从屋里走了出来。
上身穿着花格衣服,下身穿着黑色长裤,脚上一双凉鞋,手里拿着一把蒲扇,这就是刘素梅。刺眼的阳光下,她带着笑容朝我们走来。
“你们来了呀,快请屋里坐!”刘素梅热情地招呼我们。
刘素梅今年45岁,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已结婚生子在外地,小女儿正在念初中。早前,刘素梅与丈夫在外打工,2011年丈夫患癌去世,两年后她带着小女儿回到了广安区广罗乡埝湾村。平常在家种地,养点鸡鸭供养老人和小女儿,日子过得并不富裕。
“我们刚来的那条路就是你出钱修的?”记者指着刘素梅家门口的路问道。
“就是,修得不是很好,没有硬化。”刘素梅的笑容里带着一丝腼腆。
“当时怎么想起修路呢?”
面对记者的提问,刘素梅的回答干脆直接:“就是为了方便点。”
刘素梅说,每逢下雨,走田坎上路过的人往往一不小心都要摔得一身稀泥;村民们种庄稼运点肥料,车根本进不来,种点粮食喂养牲口想运出去卖,也只能人工搬运。
“没有路,我们出去难,外边的人进来也难。”刘素梅说,这点她体会特别深。埝湾村是当地出了名的“留守村”,村里大多是老人和孩子,老人一生病,打不来电话,也走不动,往往都是让刘素梅帮忙叫医生。
“没有路,别说‘120’,就连村医的摩托车都进不来。”刘素梅说,村里早前有位60多岁的老人患了肺癌,有次病重打了‘120’,但由于路太窄,车进不来不说,救护人员抬着、背着老人走在路上也很危险,只能前后搀扶着老人走,六七千米的路,足足走了4个小时。后来没多久,那位老人便去世了。
“没有路,乡亲们日子过得苦啊,大家都想改变,但村里都是老人小孩,哪里拿得出钱。”刘素梅说,2014年4月,正值油菜收割的季节,看到村民们和自己一样都过着肩挑背磨的日子,她下定决心——一定要在村里修条路!
说干就干,雷厉风行的刘素梅在去年的一场暴雨后就找来了挖掘机推路。
但修路并非一帆风顺,有亲友的不理解,还有接踵而至的置换土地、工程车进场、青苗赔偿等一系列问题。
然而,刘素梅决心已下,她毅然拿出家里仅有的4万元、2.4亩田地,修好了1公里泥结石公路,让交通不便的埝湾村连接上了岳池县齐福乡的交通要道。
眼下,正是稻谷收割的季节,收割机可以开进村了,解决了邻里乡亲们收粮的问题。
现在,路通了,大家纷纷给刘素梅点赞。不过,在刘素梅心里,她还有一个梦想未完成:希望这条倾其所有修起来的泥结石路将来能变成水泥路。她说,“乡亲们太穷了,需要一条致富路。”
新闻推荐
□岳池记者站罗武林本报记者周文平近日,在岳池县大西街城区内涝整治施工现场,工人们正趁着晴好天气,抢抓工期,铺设排水箱涵,力争8月中旬完成管道施工,确保暴雨期洪水能够及时排入麻柳河内。记者从岳池...
岳池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岳池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