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芳 岳池记者站 许伟琳 肖勇
近年来,岳池县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乡镇卫生院为抓手,扎实推进分级诊疗工作,逐步实现了“小病不出乡,预防在基层”的工作目标。该县以提高医疗服务能力、规范医疗服务行为为突破口,致力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有效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惠民政策为贫困患者送福音
“看到了,真的很清楚。”8月15日,做完白内障手术后,李开珍老人眼睛上的最后一层纱布还未全部拆开,她已经高兴地叫了起来。
李开珍是岳池县东板乡红坡村1组的村民,几年前,她突然发现眼前的世界开始变得雾蒙蒙的,看什么都不清楚。在医院检查后,她被诊断出患有白内障,需要做白内障摘除手术。但是,手术费用需要数千元,家庭困难的李开珍只好选择放弃治疗。
“这次手术是政府给的钱,我自己没掏一分钱。”李开珍说,因为享受了医疗卫生民生工程救助项目,她没花一分钱就治好了白内障。
为解决贫困白内障患者的医疗费用问题,该县出台了《岳池县开展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复明手术实施方案》,组织医务人员深入村组,为群众开展免费健康检查、免费巡回医疗和白内障手术疑似患者筛查,目前已为72名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实施手术,减免医疗费用约24万元。
近年来,该县结合县域内部分贫困人口因病致贫的现状,制定出台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方案》《关于下达2016年医疗卫生计生民生工程任务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规范了医疗卫生民生工程实施单位、实施项目和时限。同时,认真贯彻落实免费婚检,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免费治疗艾滋病、包虫病、血吸虫病、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等惠民利民政策。今年以来,该县免费开展巡回医疗25次,上门义诊266人次,免费治疗艾滋病、结核病780人,减免医疗费用约50万元。
新农合为百姓撑起“保护伞”
“要不是有新农合,我们就是把家产全部卖光,也拿不出这么多钱来给我儿子治疗。”8月25日,临溪镇龙滩子村村民翟周琼告诉记者。
去年7月16日,翟周琼的儿子周渝林由于脊柱受伤,住进重庆市儿童医院,直到今年1月30日才治愈出院。在6个多月的时间里,翟周琼共花去医疗费用38万余元,新农合基本医疗和大病保险补偿了25万余元,补偿率达67.3%。
如何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难题,让广大群众过上健康生活?岳池县从新农合入手,积极探索建立新农合普惠制补偿、重大疾病保障和大病保险有效衔接的多重大病保障机制,发挥多层次保障的叠加效应,并推动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初步实现县域内全部医疗机构的全病种或95%以上病种覆盖,控制了治疗费用,提高了服务质量,切实减轻农村重大疾病患者医疗费用负担。
与此同时,该县针对贫困户制定了新农合报账的补助政策,凡农村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在各乡镇(中心)卫生院、九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住院治疗的,新农合起付线由200元下调至100元,补偿比例由85%上调至90%。
随着新农合筹资水平的不断提高,补偿范围、标准及方式方法的不断完善,农民医疗受益水平稳步提高,受益范围呈上升趋势。今年,该县新农合参合率达99.9%,1—7月,全县参合人员受益184.62万人次。
分级诊疗为群众解决“看病难”
“现在,我在镇上就可以治病,方便多了。”8月21日,在岳池县苟角镇中心卫生院做理疗的付文光老人告诉记者,他去年因为高血压发作,经抢救治疗后留下了偏瘫的后遗症,需要长期康复治疗。
“以前在县中医院治疗,家人不方便照顾,治疗费用也比这里高。”对于目前的情况,老人非常满意。每天上午,老伴都陪他到卫生院做理疗,十分方便。
长期以来,“看病难”是老百姓通往健康之路的“拦路虎”。为了缓解大医院看病人满为患、基层医疗机构门可罗雀的问题,岳池县于2014年7月开始全面实施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等工作,基层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去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格局。
为了推动分级诊疗格局的形成,该县印发了《关于在全县推行医疗机构分级医疗双向转诊工作的通知》,每个乡镇卫生院与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或岳池川东医院签订双向转诊协议。同时,为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基层医疗机构增添X光机、电针等设备,通过免收挂号费、药品零差价销售等举措,使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成为基层群众就医的好选择。
据统计,去年以来,该县基层医疗机构门诊人数达84.78万人次,住院人数2.92万人次。群众基层首诊意识得到加强,就医秩序逐步优化,老百姓“看病难”问题有效缓解。
新闻推荐
□武胜记者站文伟杨四海本报记者张飞“为了推进新型城镇化、推动现代服务业大发展,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都是很拼的。”6月1日,参加全市城乡规划建设暨服务业改革发展现场会的代表们走进一线、沉到基...
岳池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岳池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