涠洲岛珊瑚礁。 (海洋局供图)本报讯(记者蔡志军)记者从市海洋局了解到,随着涠洲岛珊瑚礁国家级海洋公园管理站管理和宣传工作的加强,2016年,涠洲岛珊瑚礁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有所好转,由亚健康转为健康状态,平均造礁珊瑚覆盖度为40.5%,较2015年增加了7%,平均硬珊瑚补充量为5个/平方米。
北海涠洲岛珊瑚礁主要分布于涠洲岛北面、东面、西南面,是广西沿海的唯一珊瑚礁群,也是广西近海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到目前为止,已探明的珊瑚分属26个属科,43个种类。涠洲岛的珊瑚礁不仅有独特的观赏性,更行使着无可替代的生态功能,具有防浪护岸减轻海浪侵蚀的作用,对于科学研究而言,也是不可多得的珍贵自然遗产。
《2016年海洋环境状况公报》显示,涠洲岛珊瑚礁国家级海洋公园海水质量状况良好,除溶解氧、石油类、铅、锌符合二类海水水质标准以外,其他水质指标均符合一类海水水质标准。
2016年,在竹蔗寮和牛角坑监测断面,共鉴定出造礁石珊瑚28种,平均活珊瑚覆盖度为40.5%,种类数和覆盖度较2015年明显增加。区内珊瑚主要优势种为橙黄滨珊瑚、无边角蜂巢珊瑚和秘密角蜂巢珊瑚。大型底栖生物平均栖息密度和平均生物量分别为102.0个/平方米和152.1克/平方米。记录珊瑚礁鱼类12种,平均密度为96尾/百平方米,其中黄尾新雀鲷为优势种。总体而言,区内珊瑚礁覆盖度2013—2016年稳中有升。
市海洋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有效的保护措施以及人为破坏行为的减少,加上自然环境的自我修复能力,是涠洲岛珊瑚礁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有所好转的主要原因。
2013年涠洲岛珊瑚礁国家级海洋公园管理站成立以来,相继开展了珊瑚礁生态恢复示范工程、珊瑚礁本底资源调查与可修复性评估、珊瑚幼体培育和珊瑚移植、珊瑚生物礁投放、珊瑚敌害生物防控、珊瑚礁礁区生物人工放流等生态恢复工作,促进了珊瑚礁生态系统修复。在定期监测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同时,海洋公园也与国家海洋局第三研究所、广西海洋研究院、广西大学海洋学院等科研机构多次开展资源专项调查,积累了大量的基础数据,形成了相关调查研究报告。
2015年,管理站获得中央海岛和海域保护资金2900万元支持海洋公园建设,2016年5月以来相继完成了《总体规划》、配套监视监控设备以及珊瑚礁生态示范工程的政府采购工作,完成招标金额2468.508万元。《广西涠洲岛珊瑚礁国家级海洋公园总体规划》于2016年6月开始编制工作,现已完成初稿,目前正在完善报批手续。
新闻推荐
北海海洋产业科技园入选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成为广西首个进入国家“万人计划”的项目
本报讯日前,科技部公布了2016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入选名单。本次全国共产生33个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北海海洋产业科技园成功入选。这是广西首个进入国家“万人计划”的项目。创新人才推进计划暨...
广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广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