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步讯6月26日,贺州市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员来到八步区铺门镇兴华村马岗腰,从兴华小学校长莫道练、黎秋泉夫妇手中接收一把石铲文物,经过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专家组鉴定,确认该石铲为新石器时代晚期石铲,年代距今4000年左右。目前,这件石铲已入藏贺州市文物管理所文物数据库。
据调查了解,这件石铲是1996年春耕时节,莫道练、黎秋泉夫妇在村里犁地耕种时发现,当时不知为何物,就随意放在杂物房里。前些日子,他们拿出来想了解是什么东西。贺州市文物管理所接到报告后,主动到他们家中调查了解。当他们夫妇知道石铲是国家文物后,毫不犹豫地把石铲交给贺州市文物管理所收藏,这件遗忘了21年的新石器时代石铲,得以重见天日。
该石铲器物,袖衫形,页岩质地,长26.6厘米、宽10—13.5厘米、厚1厘米。通体磨光,扁平,重肩式,短方形柄,肩与柄有一小平肩,下有霏牙式三重肩,短袖束腰型,舍刃,刃口为单面无锋,小平肩下双斜肩呈反弧形,在袖口上端与肩部交接处有一楔形缺口,袖口呈弧形锯齿。大石铲的出现,肯定与贺江流域农业生产有关,证明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该地已经步入了文明社会。
据长期研究新石器石铲的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何安益论证:广西为大石铲的文化圈,范围包括越南北部、广东、海南,其用途是劳动工具和祭祀用品,有可能被用于部落间结盟时祭拜天地的证物,作为一种脱离农业工具原本功能而演变为专用的祭祀礼器。铺门镇兴华村马岗腰出土的这件石铲不是实用工具,而是用于祈年、拜日、报天,祈求人口繁衍、部落兴旺、战争胜利等祭祀时的礼器,这种精神追求从中心分布区向四周迅速扩散,形成一个大石铲文化圈。大石铲文化是广西南部地区最具地域特色的一种原始文化,遗存主要集中在右江、左江与邕江交汇的区域,在广西其他市县也有零星分布。该石铲与广西西南部出土的石铲特征一致。它的发现,证明贺江一带先民在新石器时代就开始以水稻种植为主的农耕生产,其社会已经进入部落联盟时代,反映了桂东地区文明发展的进程,为破解研究贺江流域新石器时代农耕文明提供了实物资料。(莫茜)
新闻推荐
7月以来,广西出现持续的强降雨天气,多个地区受灾,据相关部门统计,截至7月4日19时,全区13市64个县区出现洪涝灾害,造成164.38万人受灾,因灾死亡20人,失踪14人,农作物受灾面积90.83千公顷,倒塌或严重损坏房屋...
广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广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