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永健(左)介绍作品《壮剧》。莫俊 摄
本报讯(记者莫俊 实习生郑珈妙 蔡煜)7月18日,“广西文明史诗重大题材美术项目”作品色彩稿评审会在南宁市举行,会上对47件入围作品的色彩稿进行观摩、评议,做最后的审定。此后,美术家们将按照色彩稿进行作品的放大制作,这标志着“项目”进入正式作品创作阶段。
2017年初,广西文联、广西美术家协会在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的支持下,组织实施了“广西文明史诗重大题材美术创作项目”。主办方按照“项目”的总体要求和进度,于4月召开“广西文明史诗重大题材美术创作选题论证会暨研讨会”,确定了反映广西文明发展史各个时期重大事件的创作选题,并公开进行作品的征集;6月召开了“广西文明史诗重大题材美术创作草图评审会”,评选出了43个选题的47件入围作品,入围的作者按照要求对草图进行修改和完善后,向主办方提交了作品色彩和创作说明。
当天,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广西文联、广西美协等相关领导、专家以及50多位入围作品的作者参加了色彩稿评审会。记者在现场看到,琳琅满目的色彩稿摆放在评审会现场,领导、专家依次对作品进行介绍、分析和讨论。“大石铲是我们广西农耕文明崇拜的一个农业工具,不同于别的民族祭神、祭天地,我们的是祭农业工具,这是广西最有特点的一个地方。”在作品《大石铲祭祀》前,广西美协主席谢麟进行点评,并提出建议,“作者专程找到了天然的大石铲,但其实我们的文化中,祭祀的是人造的大石铲。因此,在之后的创作中应突出‘自制\’,在风景的基础上突出人物,加强庄重感和仪式感”。
采访中,美术家余永健介绍了作品《壮剧》的创作思路。“这幅作品采用四联画的形式,既整体又独立,每个画面都可以说是主、次角。第一联表现的是生、旦、武、丑,这是壮剧最具代表性的行当;第二联运用傩戏、师公戏的画面,以此表现壮剧的延传;第三联表现的是壮剧经典剧目,如《刘三姐》《百鸟衣》和《赶山》;第四联表现的是戏迷围着欣赏演出,表现了壮剧的群众基础。这四个元素将壮剧最显著的特点给表现了出来。”余永健说,“根据专家的建议我做了几稿,这个是比较满意的版本。今后我将采用工笔重彩的方式进行绘画,着重体现民俗化、大众化的特点。”
评审会现场另一幅油画《百鸟衣》色彩稿也十分抢眼。作者贺明表示,画作的正中间,男主人公高举铜鼓,身着已经制成的百鸟衣,画作四周的画面犹如“分镜头”,表现了男女主人公相识、相爱、二人男耕女织的美好生活等情节,从而串起《百鸟衣》的故事。
据了解,47件作品创作计划于2018年8月完成,随后,主办方将举办“广西文明史诗重大题材美术创作作品展览”,以此向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献礼。
新闻推荐
亲近大自然,体验高科技,感悟团队情 小记者之田园牧歌首期营结业
牛群中,小记者们火眼金睛,寻找出了克隆牛后,开心合影。南国早报记者唐辉吉摄南国早报记者魏碧锋卢盈“我舍不得老师,还想多学习几天。”“这7天6夜太有趣了,我交了很多新朋友。”……7月14日,首期小记...
广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广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