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邓双
他对医务工作充满着热爱,专业技术过硬;他时刻为患者着想,对患者无微不至。他就是市中西医结合骨科医院创伤骨科副主任杨庆达。他曾获得 “贵港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贵港市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等荣誉称号,最近获得2017年广西五一劳动奖章。
心中装着患者
平易近人,心中装着患者。这是患者对杨庆达的评价。
杨庆达面对患者始终保持微笑,答复患者疑问也始终保持耐心的态度。为了随时了解患者的病情,他把科室当成了家,天天往病房跑;为了抢救患者,加班加点成了他的家常便饭;深夜被电话吵醒,他急忙赶到手术室的次数也已经记不清。
1998年,某纸厂的一名女工的手被机器绞伤,送到医院时,杨庆达看到该名女工的伤势复杂,手术难度大。杨庆达当时作为该院显微骨科创始人,刚从青岛市学成归来还不到一个月。能否成功地完成手术?杨庆达没有十足的把握。但他很快调整心态,下决心要保住患者濒临截除的肢体。通过血管移植、神经移植……杨庆达顺利完成了该院首例上肢复杂性断肢再植手术,患者也得到康复。
1999年,庆丰镇一个村民在做木工时,不小心锯断了八根手指,伤势严重,需要做离断伤再植手术。因为当时还没有熟练的助手,杨庆达在手术过程中,两三个小时就需要更换助手。助手都更换了5批,杨庆达也坚持了20多个小时为患者进行离断伤再植手术,术后再植指均成活。
手术再辛苦,杨庆达从来不喊苦,他只是轻描淡写地说:“只要患者满意,我再辛苦也值得。”20多年来,杨庆达每周几乎要做9台手术。在他诊断治疗的患者中,有小到1岁多的幼儿,大到90多岁的高龄老人。对于每一个患者,他都竭尽所能为他们排忧解难。
挑战骨医尖端
凭着对骨科学的热爱,杨庆达在精通本学科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基础上,进一步向创伤骨科、显微骨科专业的广度和深度发展,运用显微外科技术实施了“复杂性断肢、断指再植”、“吻合血管复合游离皮瓣修复四肢骨、软组织缺损”等高难度手术,避免了不少伤残病例。
2012年,他完成了《穿支血管蒂足内侧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逆行修复前足皮肤缺损的临床研究》项目的系统研究,整体项目具有较强创新性,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其研究结果对前足皮肤缺损的治疗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完全满足了前足皮肤缺损修复重建需要。他在2014年完成了《改良第一趾蹼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部重要功能区皮肤缺损的临床研究》项目的系统研究,在国内率先采用改良第一趾蹼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部重要功能区皮肤缺损,最大限度恢复了患手的外观和功能,更好地解决手部重要功能区皮肤缺损的修复重建难题,项目经专家鉴定达国内领先水平。
近10年来,杨庆达共主持开展新技术、新项目研究30多项。其中,2项达国内领先水平,5项达国内先进水平,3项达区内先进水平,共获得贵港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三项、二等奖三项、三等奖一项,广西医药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奖二等奖三项,三等奖三项。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外科医生凭的是‘手艺\’,要着眼于学科发展,不断培养带教年轻医生。”杨庆达说。作为学科带头人,他结合每个人能力和技术特长进行职业规划,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培养。通过技术上的传帮带、定期业务学习、定期脱产训练等形式,使团队整体技术水平都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年轻的医生迅速成长。至目前,他培养了8名医师成长为该院青年技术骨干,均能独立开展多种显微外科高难度手术。
杨庆达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使科内青年技术骨干迅速成才。2013年,他指导一名主治医师开展科研课题《外固定支架转换内固定分期治疗复杂性胫腓骨骨折的临床应用研究》获得2014年度贵港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15年度广西医药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奖三等奖。2014年,他指导一名主治医师开展的科研课题《应用显微外科技术修复手部皮肤缺损的临床研究》获得2015年度贵港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2016年度广西医药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奖二等奖。
新闻推荐
辛华健钧近日,网上一段广西6岁小孩驾车上路的视频引发人们对调皮捣蛋“熊孩子”教育问题的关注。近几年,小孩恶作剧随处可见,“熊孩子”的各种危险行为也频频见诸报端:在铁轨上放石子、损坏汽车、将...
广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广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