璐瑶近照。(图片来自巴别梦想家)
璐瑶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对于这个问题,巴别梦想家的孩子们有不同的答案。
苏光国说,她努力,能坚持,严格谨慎。
周万佑说,她亲切,坚毅,有魄力。
苏婷说,她包容,一视同仁,持之以恒。
这3个答案各有所别,却又无一例外提到了同一个特点——坚持。
今年是巴别梦想家成立的第9个年头,9年并不算短暂,足以令一个人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9年中,巴别梦想家的孩子从最开始的8人变为79人,璐瑶也从兼职变为全职,这当中,她有妥协、也有牺牲,有喜悦、也有收获。
璐瑶的第一次“舍”
璐瑶生长在北京的一个中产家庭,自小生活无忧,她在北京重点大学读本科,后留学英国学金融,人生道路看似与“贫困”两字沾不上边。但她从英国留学归国后没有立即工作,而是做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到贫困地区支教,这个决定成为改变她人生轨迹的转折点。
“留学生在英国社会是一个边缘性的弱势群体,我从一个舒适的环境一下子进入到了这样一个边缘的角色,我知道中国也有这样的地方,我想知道中国的城乡贫困差距到底有多大。”璐瑶说。
当时的巴别乡和中国大多数贫困山区一样,年轻劳动力背井离乡走向城市,村庄成为了一个只剩下留守儿童和老人的空壳。许多贫困家庭的孩子甚至连一双像样的鞋子都没有,大冬天穿着凉鞋上学。在那里,连最基本的饮用水和食物都十分有限,所闻所见令璐瑶深受震撼,“从来没有见过这么穷的地方。”
但很快璐瑶意识到,贫困并不是问题所在。信息的封闭,情感的缺失,才是阻碍这些孩子成长的根本原因。发现这样的问题,她本可以一走了之,然而她没有。她走村入户,了解贫困家庭孩子们的情况,同时联系身边有责任心的爱心人士对这些孩子展开长期资助。2009年,致力于关爱乡村贫困青少年情感与陪伴的巴别梦想家应运而生。
璐瑶支教结束后,先后在北京、上海工作,但不管在哪里,她都没有忘记巴别梦想家,她放弃了大量的个人休息时间去开展巴别梦想家的工作,她利用业余时间通过电话和网络陪伴着巴别梦想家的孩子们,同时策划一年两次的工作坊活动;利用不带薪的假期在上海和巴别两地来回奔波,帮助孩子们在活动中提高综合素质。每做完一次工作坊活动,她总是要大病一场,但看到孩子们有了收获,她觉得值。
苏光国(前排右二)、周万佑(前排左二)、苏婷(前排右一)与同伴合影。(图片来自巴别梦想家)
璐瑶的第二次“舍”
随着加入巴别梦想家的孩子越来越多,工作变得应接不暇。2015年,璐瑶毅然从上海一家上市公司辞职,全力投入到巴别梦想家的建设中,从一名金融白领变成了一名扶贫助学公益人。这也就意味着,她放弃了优渥的生活,踏上了艰辛的扶贫助学之路。
当同龄人处在事业的上升期,或是已成家生子时,璐瑶却在大石山区殚精竭力,想方设法去帮助这群山区里的孩子打破封闭,认识外面精彩的世界。她几乎每天工作至凌晨,一日三餐吃米粉,领着一个月3500元的薪水,而这个金额,不及她此前工作所得的十分之一。
“最难的就是没有人愿意做这件事。”璐瑶告诉记者,发展巴别梦想家最大的困难是找人难。找什么人?找共事之人,理念一致之人。
在当今浮躁的社会环境下,尽管巴别梦想家所服务的孩子呈现出可喜的成绩和显著的在社会能力、社会责任感方面的成长,但由于项目模式太深,这还并不能成为打动大多数基金会的理由,璐瑶多次遭拒。为此,她曾怀疑过,曾气馁过,曾在办公桌上嚎嚎大哭过,但最终,她坚持了下来。
9年公益的“得”
陪伴是巴别梦想家一直强调的核心之一。从事公益事业9年,璐瑶说,她陪伴着孩子们,孩子们也陪伴了她。“我们是相互陪伴的,我关爱和支持着他们,同时他们也给我很多滋养。”
打破封闭是巴别梦想家的核心目标,而璐瑶在情感上长期陪伴了这些孩子。巴别梦想家的第一批孩子中,最小的还在念小学,最大的已经念高中,璐瑶和资助人一起陪伴着他们,从十多岁到读大学,在这段时间里每一年都会陪伴着他们做工作坊活动、冬夏令营、沙龙交流等等内容。在这其中,双方都收获了弥足珍贵的感情。
璐瑶还说:“巴别梦想家在进步的同时,我也在不断学习和成长,它让我成为更好的自己。”教育并不是璐瑶的专业,而作为初涉公益事业的她,在坚定地走上这条道路后,一直不忘提升自己,她参加大大小小的公益讲座、不断学习和吸取经验,为了巴别梦想家一次次突破自我,迎难而上。另一方面,她始终负责任地做好一位陪伴者的工作,“这些孩子在长大,要不断地学习和成长才能陪伴和支持他们。这就迫使你不断地学习、思考。”璐瑶说。
在长期的精心浇灌下,巴别梦想家这一颗希望的种子终于生根发芽,结出累累硕果。2015年,梦想家中年纪最大的孩子苏光国在高考中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一所重点大学,是巴别乡在20世纪80年代后鲜有到北京读大学的孩子之一;而成员周万佑在考上大学后,发动大学社团及宿舍同学近百名志愿者回乡做公益,反哺故乡;黄美娟,2016年考入中国政法大学;苏婷,2017年考入首都师范大学;林世辉,2017年考入中国矿业大学……这些孩子们用优异的成绩给自己和璐瑶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这便是璐瑶的又一种“得”——获得价值感。“在这过程中确实会有很多妥协和牺牲,但是觉得值得。它让我觉得梦想家对社会而言是有价值的。”璐瑶说。
在采访的最后,记者问璐瑶,是什么令她决定辞职全身心投入到公益?
璐瑶是这样回答的:“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的富人,也有很多的穷人,人人都想成为富人,却没有人去关注和服务贫苦的人。但他们是生活在同一个社会里的,如果没有人付出行动去弥合这个城与乡、贫与富的鸿沟,这个社会不会好起来。总要有人去做,那么,就让我来吧。”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简文湘实习生李叶通讯员范燕莹■编者按3月23日,东盟国家驻南宁总领事馆官员与企业家举行商务工作座谈会,以增进东盟国家驻南宁总领事馆及商务联络处对广西贸促会工作的了解,共同研究分析当...
广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广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