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李宗文 )25日晚,广西文化大讲堂第二讲在国企书院(漓江书院)开讲,讲座主题为“穿越千年的鼓声——铜鼓文化在广西”。广西民族大学原副校长、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博士生导师万辅彬教授作为主讲嘉宾出席活动。
讲座中万辅彬教授表示“世界铜鼓在中国,中国铜鼓在广西”。据统计,全世界现存传世铜鼓2400多面,其中我国馆藏量1400面,而广西馆藏量900多面。广西铜鼓现存数量多,分布范围广。铜鼓元素普遍存在于广西人的生活中,火车东站广场上矗立着铜鼓雕塑、地铁2号线外形设计以“鼓声今韵”为主题。
万辅彬的讲座从铜鼓的物质属性和文化属性两个方面,探讨了壮乡铜鼓的历史文化。他还介绍说,铜鼓目前大致分为八类,其中有三类出土于广西,分别是冷水冲型、北流型、灵山型铜鼓,根据它们出土时期的不同,外形特征也有所差异。铜鼓上的神秘纹路也各有深意,太阳纹代表壮族先民对太阳这一神圣天体的崇拜;动物纹暗示了人与动物的密切关系;铭文,则表达了人们心中的美好愿望。
万辅彬提到,铜鼓文化正受到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碰撞,铜鼓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
新闻推荐
22日15:07,市民赵先生拨打晚报热线:我前两天想把ofo小黄车的押金退掉,以后不用小黄车了,但客服电话一直打不通,在线上退钱又退...
广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广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