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西玉林市玉东三小一个家长群内,一场骂战掀起轩然大波:因不堪家长群内聊和学习无关话题,该校某班一名家长大骂群内其他家长是“陪酒女”“戴绿帽”云云。其他家长建议将这名家长踢出微信群时,这名家长声称自己是玉林师院的博士、副教授,“谁敢踢我,试试看?不自量力!”在这场持续4个小时的骂战中,群内也有老师多次劝停,但无法阻止。无奈,部分老师只好退群。
以前,人们常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现在,小马飞刀以为,有微信群的地方就有江湖。就拿这个家长群来说,“宝妈晒娃”、“排队点赞”、“拉票集赞”、“相互奉承”……可以说是目前众多班级微信群的掠影。当然,这还算好的,再来看这样几个例子,家境好的,浙江杭州一位家长,因为开跑车送孩子被老师踢出群;家境一般的,江西吉安的家长因为未批改作业被老师在群内批评称“你这样将来孩子和你一样可悲”;甚至于出现了极端案例,云南玉溪一位家长因在群内外多次辱骂老师而被警方罚款。在很多时候,家长群已经让老师和家长都不堪其扰,相看两厌。
微信普遍被理解为是一种熟人社交工具。但在现实中,随着“见面加微信”成为一项习惯性动作,随着各式与工作、生活有关的微信群层出不穷,微信实质上已经变成了通用型的社交平台。其所贯彻的人际连接逻辑,也经历了从熟人化到“弱联系”直至“陌生化”明显切换。而且,在许多时候,其设定的入群门槛仅仅是依据一种“原始身份”,而毫无“价值筛选”与“层次区分”的功能。就这样,各种三观不合、鱼龙混杂的人置于同一微信群内,难免会引发各种冲突和争执。从无意识的拍马屁,到观念不和的互怼,再到聊一些过于家常的事,或者把私聊的议题放到公共场所,还有微商销售或发信息集赞,以及炫耀式的显摆,都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其最终结果,必然是形成某种隔离和静默效应,一部分人继续自行其是,另一部分则沉默离场。
在公开平台自由而有限度地发声,既离不开参与者自身意识和素养的提高,也离不开平台治理和有效发言规则的制约。无规矩不成方圆。既然离不开微信,那么,约法三章就很有必要,否则,类似的新闻不会少见的。小马飞刀
新闻推荐
本报报料热线报道12月12日上午9时许,云龙社区工作人员在进行日常工作巡查时,遇到一位背着婴儿的妇人突感不适,在呕吐后晕倒,...
广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广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