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北流有一座崇祀禅宗六祖的庙, 叫六祖阁。
清代北流县志载:“六祖阁,在城东一里许,明万历年间建,原名镇水阁。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 僧寂泰、邑人曹振宸等重修,改名六祖阁。”
民国版北流县志记载了六祖阁的庙产:“旧志载,邑人谢天恩捐置波二里、瑞平等垌田租四十石。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知县涂遇报垦石二里、新村等垌田租八十石。四十三年,邑人曹振宸报垦马坡山祠田租七十三石。四十四年,知县徐发捐置冲龙里半埇山垌田租八十石。除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迁建卖租四十余石,尚存租二百六十四石。嘉庆七年(1802) ,知县蒋予藩捐置小二里社垌田租十石。宣统二年(1910 年),六祖阁田租拨入附城办学经费。”
县志还载了民间诗人何文中写的《六祖阁题壁诗》:“凌空杰阁仰庄严,水带山屏万象兼。方丈客谈春煮茗,禅房僧定画水簾。”“凌空杰阁”描绘了六祖阁建筑的雄伟庄严。
万历年间建的镇水阁因何得名,民间传说是这样:唐时,惠能和尚乘船溯圭江(北流河)而上,在今北流城东印塘村圭江边上岸,上岸处地名石子岭(今城东初中)。其时,印塘村水患,许多田地、房屋被淹。惠能在印塘村逗留了些时日,为村民做了几场法事。说来也真奇,自此, 历年遭洪水肆虐的印塘村,竟连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印塘村民说是惠能和尚给造的福。惠能离开印塘村后,村民对他念念不忘,在惠能上岸的石子岭处建了一间小屋,立了香炉,每逢初一、十五及冬年时节,都来点烛装香,把惠能当作神来敬奉。一代一代皆如此。到了明万历年间,印塘村民在石子岭处建了一座庙,祀惠能神像,以惠能在印塘村镇治水患而取名镇水阁。
到清初,镇水阁已颓垣断壁,破烂不堪。北流绅士曹振宸和镇水阁方丈寂泰将庙重修,重塑六祖佛像,将镇水阁改名六祖阁。因何改名,据曹振宸的后人说,是因为方丈寂泰了解镇水阁的由来,他又熟读《六祖坛经》,知道惠能的历史。曹振宸认为,与其为纪念惠能镇治水患而取名镇水阁,不如直呼六祖阁为好,因而易名。
康熙三十四年由镇水阁更名的六祖阁,是北流最早的供奉六祖的庙,也是广西最早的六祖庙。其后,又继续有三任北流县官和乡民为六祖阁“捐置”“报垦”田租。除去乾隆五十九年为筹集迁建经费而“卖租四十余石外,尚存二百六十四石。”至清末期的宣统二年,仍有庙产田租近300石,可见六祖阁之兴旺。六祖在北流的影响在不断扩大,清初以来北流人一直在讲“六祖的故事”。
中国禅宗六祖,既真实又传奇。他把印度佛教中国化,创立禅宗,至今在世界仍有广泛而巨大的影响,故西方尊六祖为东方圣人,是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研究禅宗六祖思想精妙绝伦的哲理和智慧,弘扬六祖文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六祖阁就是讲好“六祖的故事”的载体。
改革开放后,北流印塘村民重建了六祖阁。因原址已作中学校舍,而迁址于印塘金龟岭公园内。经历年兴建,六祖阁已颇具规模,占地面积达30亩,建筑面积约4000平方米。主建筑大雄宝殿、六祖殿巍峨堂皇,宏伟壮观。六祖阁香火日盛,游客日增,已成为北流一个新的旅游景点。
新闻推荐
广西高职扩招补报名开始 报名截止时间为8月31日17:30 考生可免文化测试
本报讯据《南宁晚报》报道,8月24日记者从广西招生考试院了解到,广西将于8月25日9:00至31日17:30开展2020年高职扩招补报...
广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广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