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飏本报记者曾媛
“红雨山,光杆杆,产粮少,吃水难,早上起来赶天场,晚上回家陪月亮”,这是红雨村老百姓几年前流传的打油诗。
曾经的红雨村,基础设施落后,发展资源匮乏,吃水难、行路难、土地产出少、产业发展难等先天性的不足阻碍着这个小村落的发展。
近日,时隔6年,记者来到红雨村的田间地头、百亩集体经济产业园内,看见老百姓三五十人成群,都铆足了劲除草、翻地,准备在下一轮春雨来之前,将丹参下种。
聊起丹参,二组的贫困户赵泰选兴奋不已:“今年在党委政府的引导下试着种了1亩多丹参,就卖了5000元!”
就是这样一味红红的“小药”,开始治愈着红雨村的贫困“旧疾”。
穷则思变挖空心思做中药材文章
“一开始,大家都不看好丹参产业,村上愿意种植丹参的也就一两家。”村支部书记支书侯斌德说,他带着人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又发展了赵泰选、罗通武、赵朝平等几户试点种植。慢慢的,带动的人就越来越多。
“吃苦耐劳的精神,他们从来不缺,缺的是信心和眼界。”县委组织部帮扶干部黄文彦介绍说,“‘扶贫先扶智\’,既然父老乡亲坚定了脱贫的决心,我们就得想办法。”通过调研,红雨村确定了“核桃套种丹参”的产业发展思路。在核桃林下套种中药材(丹参、百合),通过试验示范,成功探索出“上+下”立体种植模式,增加了园区效益,增强了贫困户发展产业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
“上+下”立体种植模式是红雨村产业发展的新亮点,目前,百亩集体经济产业园区升级了,贫困户的腰包也逐渐鼓了起来。
“东西种了出来,还要卖出去……”带着管销合一的想法,红雨村实行统一种苗、统一管理、统一收购、统一销售的管销策略,以“公司+专合社+农户”的模式,辐射带动全村各户,形成了全村所有核桃林下房前屋后套种中药材的浓厚氛围。
目前,该村栽植核桃200余亩,林下套种丹参190余亩。其中全村48户贫困户户户发展种植微庭院,实现贫困户年增收0.4万元。
交通畅环境美贫困村的颜值高起来
走在红雨村村组道路上,只见过去一些坑洼不平的马路,已被修整得平平展展;以前破旧不堪的村委会,新建得宽敞明亮。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正改变着这个村子。
“我们现在穿这种矮帮子鞋都能下地。要是以往,刚下过雨的天气,下地非得穿上筒靴。”苟淑兰高兴地说,现在,她走家串户或是下地干活再也不用走烂稀泥路了。
去年,红雨村实施了13.4公里人行便道建设,和前几年硬化的人行便道连起来,实现了交通网的全覆盖。村民们告别了以往路面窄、路况差,特别是雨天稀泥裹脚、露水打湿裤腿的尴尬。
对于红雨村的变化,感触最深的要属因病致贫的贫困户侯清香。她惊喜地说:“最近这几年,我们这儿真是一年一个样。你看,今年修了好多路哟,人行便道家家户户都通到了家门口。”随后,她指着不远处以前的断头路,说“早就盼它打通,现在这样四通八达的,多好啊!”
曾经的“烂疮疤”如今变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早上起来赶天场,晚上回家陪月亮”的场景,在这里已然成为历史。
村民“获得感”增强美丽乡村入画来
“老家一年一个样,越变越美了,我们也幸福。”村民罗智说:“在外务工,回到家乡一年一个样,让人精神百倍。”
今天的红雨村,几乎完成了“脱胎换骨”,村民“获得感”日益增强。
高大的新村委会大楼、宽敞的水泥村组道路、成片的产业园区,让人耳目一新。如今的红雨村绿化美化净化环境优美,小桥流水人家景色宜人,村容村貌让人流连忘返;健康向上的村风、淳朴率真的民风、和谐友善的村民,更让人心生感动。
采访中,感受着村民的笑声,也让人感受到他们人心思进、主动脱贫、勤劳致富的积极和主动。
如今,身为乡村“主人”,他们正在逐渐改变着乡风文明,让他们自己过上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生活。
新闻推荐
苍溪县梨文化博览园等四川省5地入选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景点
在农业农村部举办的2018中国美丽乡村休闲旅游行(春季)推介活动中,四川省5地入选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景点,3县(区)上榜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市、区)。四川省入选精品景点苍溪县梨文化博览...
苍溪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苍溪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