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陵江一级支流西河经广元市剑阁县进入南部县境内,于王家镇汇入嘉陵江,流长200多公里。这条河将南部县店垭乡红岭村分隔成两部分,当地人为解决出行难的问题,筹资建造了核载5吨的车渡船。这个车渡船因为靠绳索牵拽的缘故,被人们称为拉拉渡。
现场:一根尼龙绳摆渡
12月15日,记者来到店垭乡红岭村村口,宽约80米的西河横在眼前,阻断了去路。记者抬眼望去,河岸的这边,骑着摩托车、驾着小车的人焦急地等待着车渡船摆渡,河岸的另一边,三轮车、拖拉机停靠在路边排起了长队,两岸人的目光齐刷刷地聚焦在河面上缓缓而行的一条车渡船上。
记者观察发现,一根长约百米的尼龙绳经过车渡船身,被固定在西河的两岸。渡船上停放着摩托车与农用车,几个人正交替着用双手牵拽着尼龙绳,使得船身得以前行。渡船的两头各有一块踏板,升降踏板的两根平行钢柱犹如巨臂。整个船几乎在做直线运动,既不转弯也不掉头,就连速度都基本一致。
渡船快到岸边时,一个戴着头盔的村民拿着一根木棒走上船头,助力停泊。一位戴着帽子的老者快步跳下船,用带弯钩的木棒勾住船头升降臂上的钢索,让船身固定下来,方便船上的人与车下船。
记者发现,无论是下船的人还是上船的人,都没有谁购买船票,牵拽尼龙绳让渡船周而复始运动的始终都是那位戴着帽子的老者。
讲述:拉拉渡没有节假日
“我叫李元生,今年70岁。”戴着帽子的老人告诉记者,他是红岭村村民。上世纪80年代初,升钟水库建成后,西河被水库大坝分为上下段,上段水位上涨,村民出行受阻,李元生便开始了他的摆渡生涯。
“最先用来摆渡的是木船,后来改为铁皮船。”李元生介绍,后来,村里人购买的摩托车、农用车、小车增多,铁皮船不能承载,人们出行要绕道剑阁县长岭乡,交通极为不便。2005年,村里的群众筹资打造了一条限载5吨的车渡船。
“车渡船标明限载为5吨。”李元生说,这些年,村民修建房屋搬运建材、车辆出行都依靠这条车渡船。店垭乡胜利村、红岭村,西河乡铁炉村、高峰村,太霞乡西水村以及剑阁县长岭乡曙光村、红岩村等8个村的2万多名群众出行都依靠这条车渡船。这里的日平均人流量达到600人(次)以上,大小车辆达到300车(次)以上。
“每年春节期间,我们最忙。”李元生介绍,他和邓玉周两人负责摆渡,每3天轮班一次。他们天一亮就去摆渡,天黑才回家。每天中午12点至1点是午休兼吃午饭的时间。其余时间,如遇突发事件,也要摆渡。
“这样粗的尼龙绳,每4个月就要换一次。”李元生说,每年春节前夕,他们都要对车渡船进行一次大检修,他们的工资来源为外地车辆通行费,标准为小车每次10元,摩托车每次2元。
愿景:修桥结束拉拉渡
红岭村党支书何先甫说,枯水季节,西河这段水面宽度约80米,车渡船摆渡一次需要10分钟左右。夏季涨水,水面宽度140多米,车渡船摆渡一次需要30分钟左右。平时行船如果遇到刮风,摆渡的时间更长些。
何先甫介绍,近年来,村里修建房屋的人家多了,村里的小车、农用车多了,人们出行对车渡船的依赖更重了,这无疑增加了它的安全隐患。还有就是,搭乘车渡船的人图方便,怎么劝说都不愿穿救生衣,尽管从没出过事,但他们仍然担心发生意外,因此迫切希望在河上修建一座桥。
红岭村村民何代英为红岭村写村史时,做过统计,这条河带来的交通不便,使得村里近10名村民因为外出就医难,而错过了抢救的最佳时机。
“我们希望结束拉拉渡。”何先甫说,他们准备在河上架设一座长120米、宽6米的钢混平桥,需要资金900万元左右,村上已经自筹资金近200万元。
“桥架起后,拉拉渡自然就‘下课\’了。”何先甫说,他和村民们都盼望着这一天早点到来。
新闻推荐
四川经济日报广元讯(何文飞唐荣江记者侯东)记者昨日从剑阁县食品药品工商质量监督管理局获悉,为严防江苏省泰州市2万吨特大工业盐冒充食盐流入百姓餐桌,该县从8月10日起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为期一周的...
剑阁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剑阁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