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钟林
木兰镇位于阆中古城西北部,距阆中古城35公里,西倚南部县双峰乡,与剑阁县涂山乡毗邻;南与南部升水镇为界;东与思依镇、北门乡接壤;北至河楼乡界,处于阆中、南部、剑阁三县(市)交界处。
据《阆中县志》记载:“境内有明代为纪念花木兰式的巾帼英雄韩娥所建的木兰庙,故名。”由于木兰地处剑南大道,商旅较多,庙会不绝,于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兴为市场,农历初四、初十逢场,以牲畜、粮食交易为主。
《木兰乡志》记载:“木兰庙在木兰场头的高乾山下,是为纪念元末明初女扮男装从军的巾帼英雄韩娥而建。庙前100米,有孝女坟、点将台、钟鼓楼、观音阁、教场坝等。庙为三层两院,形状翘角腾飞,雕梁画栋,石狮护门,粉墙画壁。内设大雄宝殿、孝女亭、观音阁、藏经楼、坐佛堂等。”
阆中市图书馆原馆长、副研究馆员李文福介绍,韩娥生于1345年,其父韩成、祖父韩新泽曾任四川盐运司副使。韩娥3岁丧父,7岁亡母,从小寄养在成都度缘桥叔父韩立家。韩娥12岁时,正值元末农民起义,在兵荒马乱的动荡年月里,叔父将她女扮男装,改名韩关保。起义军攻下成都,韩娥参加了明玉珍部王起岩率领的红巾军,并拜王起岩部将、四川宜宾人罗甲为义父。韩娥在军中举止谨慎,态度严肃,晚睡早起,衣不解带,说是以军务为重。她对罗甲十分恭顺,办事得力,很受罗甲喜爱,待如亲子,常常当众夸她精明能干,并亲自为她主办婚娶。韩娥不敢不从,婚后与“妻子”异榻而眠,不敢说出自己秘密,“妻子”、“岳父母”皆指责韩娥不义。其后,韩娥随同王起岩到成都办事,得与叔父母相见,两老已不认识她。韩娥指着头上留下的刀疤,叔父母才认出她来。叔父向义军首领讲明了侄女女扮男装的真情。此事在军中传开,众人十分惊讶,称她为当代木兰。不久,她再穿女装恢复本名,并与在军中结识的新都人马复宗结婚。明洪武年间,王起岩任礼部郎中,解任返川到成都时,他将韩娥的事迹告诉蜀藩王,藩王特召见韩娥。其后,韩娥被授予“蜀中木兰”称号。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刘惟德撰《韩娥传》。家乡阆中建木兰庙,其子还在新都南关外赤岸山建木兰寺,以纪念这位蜀中“花木兰”。
李文福说,此前木兰庙虽然被毁,但当地群众从没有忘记韩娥这位巾帼英雄。2002年,当地群众多方筹款40多万元,在原址重建木兰大庙,大庙气势宏伟,塑木兰像,设专人管护。
木兰镇因韩娥而产生了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当地剧团以“木兰”故事为主线,四处演出。每年六月十九日,木兰庙兴办木兰节,阆中、南部、剑阁、苍溪等地居民都来到这里,听说书、看唱戏,看练武、杂耍,进行物资交流,热闹非凡。
如今木兰镇农村经济在通过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后,发展势头良好。农户从过去单一的粮食种植模式,转变为以多种经营为主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同时,木兰镇还充分利用升钟湖的旅游资源,广泛招商引资,在升钟湖畔建成集餐饮、住宿、养生、垂钓、健身、学习培训、水上娱乐于一体的特色旅游项目。
新闻推荐
非遗项目的数量和品质均居川东北县(市、区)首位完善保护机制 守住文化的魂
(张晓东王晓东)6月15日上午,阆中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和部分人大代表对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专题调研。当天,检查组一行先后观看了该市灯戏协会举办的演出,到王皮影演展中...
剑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剑阁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