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广元 今日旺苍 今日青川 今日剑阁 今日苍溪
地方网 > 四川 > 广元市 > 今日剑阁 > 正文

《诫子书》与诸葛瞻

来源:华西都市报 2019-04-28 03:07   https://www.yybnet.net/

《诫子书》书法。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

诸葛瞻塑像。

葛洪有一本医书叫做《肘后备急方》,这本书里仔细描写了如何应对狂犬病。

每年要定期给宠物接种疫苗。

□奉友湘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上文便是著名的《诫子书》,作者是名垂天下的蜀汉丞相武乡侯诸葛亮。全文仅86字,阐述了修身、养德、明志、治学、治性、惜时、励精,最终成才致远的道理。千百年来成为人们励志成才、教育子女的经典。大家都知道,这是诸葛亮写给自己儿子诸葛瞻的;大家也许还想知道,这背后还有怎样的精彩故事。

诸葛亮为子感到忧虑

诸葛瞻227年出生时诸葛亮已46岁了。有趣的是,刘备也是在46岁得刘禅。据说诸葛瞻的母亲是诸葛亮的发妻黄夫人黄月英。黄夫人与诸葛亮结婚至少20年都没生孩子,结果中年得子,也算奇迹。诸葛瞻自然是诸葛亮夫妇的掌上明珠。诸葛瞻从小极其聪明,博闻强记,才思敏捷,身边的人都很喜欢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受人爱戴的诸葛亮丞相之子,长得聪明伶俐,又活泼可爱,自然而然地成了蜀汉国民儿子,人们没有理由不关注他,没有理由不宠爱他。千般呵护之情,万般赞誉之声,时时围绕在小诸葛瞻身边。

诸葛亮不愧为大智慧者。他没有被儿子的少年才华所迷惑,也没有因世人的一片美誉而自得。他反而深深地为此感到忧虑。234年二月,诸葛亮带着对儿子的担忧,挥手告别成都,义无反顾地开始了自己人生中最后一次北伐。在武功前线,他在给时任东吴大将军的兄长诸葛瑾写的信中说:“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看来诸葛亮深知,儿童过于机灵不一定是件好事。“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有的人正是因为童年太聪明,做事反而不肯用功用心,长大后与普通人并无太大差别。诸葛亮在前线与司马懿相持数月,战事没有一点进展,自己反而在鞠躬尽瘁中倒下了。到了当年八月,他已经病得很重。诸葛亮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于是在向部下托付军国大事之后,也在思考应该给儿子留下什么样的嘱托。也就是说,除了军国大事之外,他最放不下的,就是诸葛瞻这个爱子。夜深千帐灯,乡心梦不成。军营中抱病的诸葛亮惦记着远在成都的幼子,夜不成寐。他千思万想,千言万语,最后把一腔思念与企盼凝结成86个字:“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他就着一盏孤灯,挥笔深情地写下这封传诵千古的《诫子书》。如何修身,如何养德,如何学习,如何广才,如何养性,如何惜时,等等等等,诸葛亮用极简洁的文字,对儿子嘱咐得极为精细。一生叱咤风云的诸葛亮,此刻柔情似水,舐犊之情,溢于纸上。

圣人的光环下升迁

诸葛瞻在捧读父亲手书的同时,也接到了噩耗。可惜那时诸葛瞻还小,恐怕还读不大懂这封特殊书信中的深刻含义。他的母亲黄夫人也在诸葛亮病逝后不久跟着去了。国民之子突然间成了孤儿,这巨大的落差令人心碎。不过,诸葛亮的担心还是多余的。根正苗红的诸葛瞻尽管父母都去世得早,但他的成长却一帆风顺。诸葛亮病逝后,诸葛瞻继承了父亲武乡侯的爵位,受到刘禅的宠爱。刘禅视诸葛亮为“相父”,当然也视诸葛瞻为兄弟。既然诸葛瞻父母都不在了,诸葛瞻很有可能在宫中刘禅身边长大成人。有一点可以证明,在诸葛瞻17岁长成英俊少年时,刘禅便让他娶了自己的女儿,当上了驸马,授官骑都尉。因此,诸葛瞻也就成了张飞的外孙女婿。这下子辈分整乱了,兄弟成了女婿,“相父”成了亲家。不过从年龄上说没有问题,因为刘禅正好大了诸葛瞻20岁。总之,诸葛瞻在家风的熏陶下,成人后才华出众,精通书法绘画,依然是蜀汉国民心中的宠儿。

第二年,18岁的诸葛瞻就担任了羽林中郎将,不久又当上了侍中,跃升为刘禅身边的高官。由于诸葛亮在蜀汉人士中享有崇高威望,人们便把这种美好的情感移植、倾注到诸葛瞻身上。当时的蜀汉形成了一种美丽的假象:凡是朝廷中的好事,必定有诸葛瞻倡导;凡是朝廷中的坏事,必定与诸葛瞻无关。诸葛亮被人们神化成圣人,圣人的儿子也一定是圣人。

在诸葛亮圣人的光环下,当然更在老泰山皇帝刘禅的恩泽下,诸葛瞻不断升官。从18岁到33岁,诸葛瞻一直升,一直升,直到尚书仆射、军师将军。又过了一年,诸葛瞻担任代理都护并任卫将军,与辅国大将军董厥共同执掌尚书台政务,开始统领国事。34岁便位高权重,诸葛瞻差不多赶上其父亲了。可惜他的权威却远远不如老爸。当时宦官黄皓弄权,从没人出来招呼一声。大将军姜维在外面喊了一嗓子,要刘禅杀黄皓以谢国人。但后来刘禅亲自为黄皓说了话,姜维就吓得连朝都不敢回了。有人认为诸葛瞻应该站出来制止黄皓专权,但老丈人喜欢的人,他这个做女婿的又咋个说呢?他能说吗?他愿说吗?他毕竟不是他老爸!

血洒疆场青史永垂

景耀六年(262年)夏,魏国敲响了进攻的战鼓,点燃了伐蜀的烽烟。司马昭遣大将钟会、邓艾、诸葛绪等率领大军滚滚而来。仓皇之中,刘禅命张翼、廖化、董厥等前往拒敌。大将军姜维率兵依剑阁之险,将钟会十余万大军挡在关下。哪知魏将军邓艾却大出奇兵,穿越无人区,偷渡阴平直奔成都。

刘禅闻讯大惊,与群臣商议后决定派诸葛瞻领兵前往涪城(今四川绵阳)抵抗邓艾。诸葛瞻不愧圣人之子,热血沸腾地带领开国将军的后代们出征。随行的有尚书张遵(张飞之孙)、尚书郎黄崇(黄权之子)、羽林右部督李球(李恢之侄)。但诸葛瞻率军抵达涪城后却主意不定,盘桓不前。黄崇多次劝他迅速抢占险要地势,不让魏军进入平原,诸葛瞻就是犹豫不决,以致坐失良机。邓艾大军长驱直入,蜀军前锋折锷,诸葛瞻只好退守绵竹。邓艾遣使送信诱降诸葛瞻:“你如果愿意投降,我一定上表封你为琅邪王。”诸葛瞻大怒,斩杀邓艾使者,率军出战。

诸葛瞻在绵竹摆好阵势等待邓艾。邓艾派遣其子邓忠从右包抄,又派遣师纂从左包抄,结果两人首战不利,都被诸葛瞻打败退回。二人报告说:“敌人难以击破!”邓艾大怒:“生死存亡,在此一举,有什么不可以的!”要将两人斩首。邓忠、师纂二人大惧,率军拚命再战,终于击败蜀汉军。诸葛瞻、张遵等人浴血奋战后阵亡。诸葛瞻之子诸葛尚听说军败后,也匹马单枪冲入敌阵之内,悲壮战死。后来连司马炎都感叹道:诸葛亮在蜀,尽其心力,其子瞻临难而死义,天下之善一也!

一篇《诫子书》,千古英雄气。诸葛瞻少年得志,富有才华,位极人臣,不尚骄奢,在国家有难时慷慨赴死,血洒疆场,可谓忠烈满门青史永垂。而且更重要的是,《诫子书》成了千百年来人们立志成才的经典,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诸葛武侯泉下有知,也应该十二万分地欣慰了。

没有疫苗

古人是如何防治狂犬病的?

虽然狂犬疫苗的诞生距今不过两百余年,但狂犬病却已有上千年历史。那么,在没有狂犬疫苗的时代,古人们是如何防治狂犬病的呢?

中国有关狂犬病的记载最早见于春秋时期,《左传》记载:“(鲁)襄公十七年(即公元前556年)十一月甲午国人逐瘈狗”。瘈[zhì]狗,即疯狗。这表明我国在约2500年前可能发现有狂犬病存在,而且当时的人们认识到了狂犬病对人的危害,因此采取措施,驱逐疯狗。《汉书》的《五行志》中也曾记载:“宋国人逐猘狗”(猘,狂也)。《唐律》里有“扑杀狂犬”的规定。《明史·律例》还规定:“若狂犬不杀者笞九十”。

古人恐怕也是经历了很多被疯狗咬伤甚至咬死的事件,不然也不会如此铁了心要打狗。

措施一:伤口消毒

关于被疯狗咬伤的治疗方法,东晋葛洪著《肘后备急方》记载:“疗猘犬咬人方。先嗍却恶血,灸疮中十壮,明日以去。日灸一壮,满百乃止。”

这种去掉狗涎和伤口的血并通过炙在伤口加热消毒的处理方法基本符合现代治疗方法,现代医学证明,狂犬病毒并不耐热,只要达到50摄氏度,一小时即可杀死。

至于什么是“满百乃止”?葛洪也解释了:“凡猘犬咬人,七日一发,三七日(21天)不发,则脱也。要过百日乃为大免尔。”可见,古人已经察觉到了狂犬病潜伏期的存在。

现代医学表明,狂犬病的潜伏期一般在20到90天内,极为个别的可达一年以上。古人说的“过了百天才万事大吉”与现在的科学说法也八九不离十了,在没有科学手段进行检测的年代,古人在得出这一结论的背后肯定是有不少血泪。

措施二:以毒攻毒

伤口处理干净只是治疗的第一步,关于预防狂犬病,葛洪还写道:“乃杀所咬之犬,取脑敷之,后不复发。”

也就是把肇事狗的脑浆敷在被害者的伤口上,防止日后复发。

依据现代医学,患狂犬病的狗的脑组织中存在着大量的病毒,把带有病毒的脑浆敷在患处,这是典型的以毒攻毒的思维方式。疗效如何是其次,但这句话本身就值得载入医学史册,因为这是接种疫苗思想的萌芽。

据光明日报

打败天花的人痘接种术

说到疫苗,中国人其实早早就走在了以身试疫苗的道路上,并率先发明了人痘接种术,用于预防天花。

天花是天花病毒引起的一种烈性传染性疾病,病死率较高。大约在东汉时期,天花由战争俘虏传入我国,由于长期缺乏治疗天花的有效手段,古代历史上曾多次爆发大规模的天花疫情,皇帝都未能幸免,普通百姓更不必说。

康熙皇帝提倡和推广

直到人痘接种术发明出来并逐渐普及,这种情况才有所改变。

历代医学家对人痘接种术的具体发明时间说法不一,但主流观点认为其产生于明庆隆年间。清朝康熙皇帝得知人痘接种术后大力提倡和推广,天花疫情的蔓延这才得到了一定控制。

明末和清朝的人痘接种术大致可分为四种:

一、痘衣法:用患过天花的儿童的衣服给接种的人穿上。

二、痘浆法:用棉球蘸取痘疮浆液,然后把棉球塞入接种者的鼻孔里。

三、旱苗法:把痘痂阴干研成粉末,用银管吹入接种者的鼻孔里。

四、水苗法:把痘痂研成细末,用水调匀再用棉球沾染,将棉球塞入接种者鼻孔里。

接种有三个限制条件

即使是以上这些看似简单粗暴的方法,也不是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接种。清代医学家们总结出了人痘接种术的三个限制条件:

一、接种者必须是健康的儿童

预防天花要从娃娃抓起,但并不是所有娃娃都可以种痘。

《医宗金鉴》详细规定了符合接种条件的儿童身体状况:"小儿面部红润,精采明亮透达,印堂、山根、年寿、眼下、口角无青暗之色。两目黑白分明,视瞻平正,愈看愈有神气精光。卤不陷、不填,头不解烦,鼻孔不小。气清不浊,声音清亮。天枉骨正,颈不歪斜,骨肉相称,又宜紧束,肥不见肉,瘦不露骨……以上皆可种。”

二、气候适宜为佳

天花在春季、冬季较为流行,因此应当在天花疾病流行之前进行预防接种,以免疾病发生。

《医宗金鉴》写道:“种痘贵得天时,得其时则种,不得其时则不种。”并认为,春季、十月、十一月、十二月比较适合接种。这都是古人在医疗条件不完善的情况下,通过对自然的细心观察和对生活的反复体悟而得出的宝贵经验。

三、好痘苗是关键

种痘的成败直接取决于痘苗的好坏,在患者身上选取合适的痘疮用于制作痘苗,这一过程在古代称为选苗。

根据清代医书记载,痘苗应具有轻型天花的症状特征,颜色和形状都有详细的要求,痘痂以出痘稀疏、饱满、皮厚、色泽明朗的为佳。

经过严格的选苗之后,这些“时苗”还要在适宜的温度下保存适宜的时间以降低病毒的活性,从而成为安全有效、可以接种的“熟苗”。

由此可见,清代医学家们对待痘苗的态度可谓是慎之又慎,本着宁缺毋滥的原则优中选优,保证每一个都是足够安全的痘苗。

康熙年间,俄罗斯人最先派人来清朝学习人痘接种术,这一方法由此流传到西方。18世纪末,英国乡村医生爱德华·詹纳发明了牛痘疫苗,并流传到了中国,更加有效地控制了天花疫情。

据光明日报

新闻推荐

87个项目 助推广元绿色崛起

四川经济日报讯(记者侯东)4月17日,2019中外知名企业四川行广元市投资说明会暨经济合作项目签约在成都举行,共签约1个战略合作...

剑阁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剑阁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诫子书》与诸葛瞻)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