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摘要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政党和国家的精神旗帜。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不断提升文化促进社会团结进步的凝聚力、文化精神食粮的供给力、文化深入基层和群众的服务力、文化产业发展的竞争力、文化繁荣发展的创新力、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一)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国民教育全过程,贯穿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各个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个方面。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统筹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倡导志愿服务。培育 “感恩奋进”文化,充分发挥地震灾区“三基地一窗口”的思想教育和精神激励作用。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发挥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的重要作用。加强舆论主阵地建设,充分发挥传统媒体的优势和作用,重视新兴媒体的建设、运用和管理,培育积极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倡导各领域各行业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炼形成导向鲜明、各具特色、富有凝聚力的行业精神和行业文化。
(二)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全面落实文化惠民工程,加快实施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标准化工程。加快建设省级重大公共文化设施,更好地发挥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积极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支持和鼓励基层文化建设。提高公共文化资源布局均衡性,重视和满足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远地区、贫困地区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提高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水平,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三)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巩固文化领域改革成果,建立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突出巴蜀文化特色,优化文化产业区域布局,建设成都文化产业核心发展区,打造以红军长征路线、川陕革命根据地、伟人故里、将帅纪念园为主要内容的红色文化产业带,以古巴蜀文化和三国文化为代表的历史文化产业带,以“藏羌彝文化走廊”为核心区域的民族文化产业带,以汶川特大地震恢复重建区为依托的重建文化产业带。实施主导产业引领发展战略,做强做大文化旅游、出版发行、影视、演艺娱乐和印刷复制产业,重点培育动漫游戏、创意设计产业。实施大集团带大产业战略,加快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国有或国有控股大型文化企业,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健康发展,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
(四)深入挖掘特色优势资源,不断推出具有中国气派巴蜀风格的优秀文化作品。充分吸收借鉴现代文明和先进文化成果,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历史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和优秀民俗文化资源,推出更多精品力作,塑造特色文化品牌。引导文化工作者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推进文化作品内容创新、形式创新和传播手段创新,创作和生产出根植现实生活、反映时代要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优秀作品,着力营造让优秀文化作品、文化名家大师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积极追求文化产品健康向上的社会效果。
解读
四个重点任务是文化强省的总纲领总支撑
——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解读之六
□省委政研室 黄登武
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了建设文化强省的四个重点任务: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不断推出具有中国气派巴蜀风格的优秀文化作品。这四个重点任务是新时期四川省文化建设的总纲领,是建设与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相适应的文化强省的总支撑。
建设与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相适应的文化强省,必须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精神,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抗震救灾精神是四川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生动教材,通过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洗礼,我们不仅仅重建了一个山河壮美的物质家园,也重建了一个以“感恩奋进”文化为核心的精神家园。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就是顺应四川人民的共同心声,就是高举凝聚全川人民之力奋起赶超的一面精神大旗。要把抗震救灾精神融入到经常性的学雷锋活动中去,积极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
建设与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相适应的文化强省,必须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人类的幸福不仅仅是物质上得到满足,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不仅包括物质成果,还包括文化生活上的成果。要全面落实文化惠民工程,加快实施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标准化建设和省级重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不断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
建设与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相适应的文化强省,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在省委、省政府的强力推动下,四川省文化产业发展成绩显著。“十一五”期末,四川省文化产业增加值位居全国第八、中西部第一,占全省GDP比重3.03%,年均增长35%以上,增速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5个百分点,更远远高于同期全省生产总值和第三产业增速,凸显出成长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巨大潜力。当前,四川省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面临调结构、转方式的严峻挑战,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不仅能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还能够带来巨大的综合效益,对于促进四川省经济转型升级具有很强的带动作用。
建设与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相适应的文化强省,必须深入挖掘特色优势资源,不断推出具有中国气派巴蜀风格的优秀文化作品。一个地区的形象与文化软实力紧密相关,文化力是否强大的衡量标准是文化作品的质量,作品的传播力、影响力越强,其背后蕴藏的文化力就越强。文化作品所传达的具体文化意象往往成为一个地方展现给世界的形象。当前,四川省对很多优质文化资源还缺乏大手笔和精耕细作的开发,文化产品市场占有率还不高,缺乏在国际国内有影响力的文化作品。因此,要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历史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和优秀民俗文化,大力推出根植于巴蜀文化、反映时代要求的优秀作品,塑造四川特色文化品牌形象,形成巨大的文化吸引力,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代表原声
凝聚奋进的力量
省第十次党代会代表、自贡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向华全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当前,四川省加快建设与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相适应的文化强省,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凝聚起全省人民推进“两个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共同精神力量。在夺取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伟大胜利的历程中,凝炼形成和大力弘扬了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培育形成了浓郁的“感恩奋进”文化,这些都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在当代四川的具体体现,更是推动我们坚韧奋进、实现发展新跨越的巨大精神力量。
这些精神力量深深扎根在每个自贡人心中。自贡迈出建设“文化自贡”的坚实步伐,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强力推进文化产业发展,自贡彩灯在向世界传递美丽四川形象的同时,还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
文化惠民迎“三喜”
省第十次党代会代表、广元市文化馆馆长 马红
作为一名基层文化工作者,我看到广元文化惠民工程取得了可喜的发展。
第一个“喜”,公路铁路建设为文化建设让路。在广元千佛崖文化产业园区,一条新修的隧道从千佛崖背后绕过,还让过去穿越千佛崖核心景区的国道108线改了道。广元还把城市黄金口岸拿出来建文化惠民设施。
第二个“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落在实处。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硬件水平大大提升,每个乡镇都建了文化站,配齐配强文化专员。老百姓的文化诉求得到较好满足,充分发挥了文化安民、文化暖民的作用。
第三个“喜”,各类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广元“感恩奋进”文化成为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连续举办“颂歌献给党,感恩奋进百万群众大合唱”活动,向世界展示了感恩之情、奋进姿态。
大旅游带动大产业
省第十次党代会代表、成都文旅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尹建华
建设文化强省,必须扎实深入地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目前四川省文化体制改革硕果累累,特别是以文化旅游为代表的文化产业取得的成就令世人瞩目。成都文旅集团就是在四川省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背景中孕育而生的。
文旅集团成立5年来,积极实施“一手抓资源,一手抓市场”战略,秉持“大旅游带动大产业”的创新思路,通过打造系列文化、旅游项目,为旅游业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积极创新开展丰富的市场营销活动,在探索文化旅游业运营管理新机制、提升成都文化旅游产业管理水平和竞争实力、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等方面积累了经验。 (本报记者 张立东 整理)
背景点击
2011年11月召开的省委九届九次全会强调,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并提出到2020年建成与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相适应的文化强省。
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决定》,并明确——
文化加快发展战略。充分发挥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实现文化又好又快发展。
文化创新发展战略。把改革创新作为文化发展的强大动力,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推进发展理念、发展方法、发展路径创新,提高文化创意能力,切实转变文化发展方式,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文化融合发展战略。充分发挥文化的辐射力和渗透力,把文化发展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实现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互渗互动、融合发展。
文化特色发展战略。立足四川文化资源大省实际,深入挖掘和开发利用底蕴深厚、独具特色的巴蜀文化和多民族文化资源,吸收中外优秀文化成果,着力打造形式新颖、影响广泛、地域风格浓厚的特色文化品牌。
文化精品发展战略。充分发挥文化领军人物、文化精品力作的聚合引领作用,进一步扩大文化精品的社会影响,带动生产更多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精神需求的文化产品。
各界回应
打造川军出版集群
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罗勇
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强调建设与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相适应的文化强省战略,为新华文轩指明了加快发展的方向。文轩将继续按照“突出主业,超越主业”发展思路,积极推进从传统实体出版向“实体出版+数字出版”、从产品销售经营模式向“产品+服务”经营模式、从以生产经营为主向“产业经营+资本经营”并重的三大战略转型,实现全国一流文化传媒集团的新跨越。
在业态创新方面,文轩计划在未来3-5年内建成“商超书店”5000-10000家,覆盖全国80%以上的大中小城市。打造“轩客会·格调书店”连锁品牌,转型升级后中小门店由单纯的图书零售门店,转变为集出版物销售、文化休闲体验和特色人文活动于一体的多功能市民文化消费场所。我们正在推动传统业务的数字化转型。
2010年6月,新华文轩与四川出版集团进行资源整合,架构出版与发行一体化产业链。2012年,公司将着力打造“专、精、特、新”的川军出版品牌和出版集群。在未来的发展中,文轩将进一步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推动文轩在文化产业项目孵化、文化资源整合、主营业务拓展和资本投资收益方面实现新的突破性发展。
建四川动漫游戏产业园
四川汇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弛
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促进文化产业跨越发展,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其中,还专门提出要重点培养动漫游戏产业,这让我们倍感振奋。
目前,我们正在实施建设“四川动漫游戏产业园区”和西部动漫游戏公共技术平台,整合四川各大游戏动漫企业资源,引进民间资本共同打造。通过园区和平台的建设、运营管理,吸引国内外知名动漫游戏创意、生产、运营及相关服务机构入驻,促进本土动漫游戏在园区内快速成长,壮大四川动漫游戏产业规模,打造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四川动漫游戏产业品牌。
未来5年,我们将围绕动漫游戏产业链,通过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全力做好园区和公共技术平台的建设、招商和配套服务体系建立等工作。到“十二五”末,将培育5家以上销售上亿元的本土原创动漫游戏企业,1-2家上市企业,形成动漫游戏产值100亿元以上,带动成都及四川地区衍生品开发、播放、出版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本报记者 张良娟 整理)
新闻推荐
——广元朝天区和陕西宁强县共创平安边际□张玉伟安正永本报记者侯静“喂,陕西省宁强县公安局,我是四川省棋盘关检查站警务室,现有一辆河北牌照的嫌疑车辆,可能携带枪支,希望贵方部署警力,配合拦截。”...
广元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广元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