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绵阳市游仙区小枧沟镇五星村沿着一条山道往朝阳厂方向行进,间或能看到成段的石板路,如果不是文物工作者提醒,或许根本就没人知道,这就是有数千年历史的滥泥铺古驿道。
滥泥铺古驿道起源于何时?因何而荒废?日前,笔者跟随绵阳市文物局专家前往古驿道,寻访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记忆。
□张登军
滥泥铺的年代之谜
山道上,石板路时有时无,沿途只听到蝉鸣的声音,不时还有尺余青蛇在路边草丛出现。行至朝阳厂附近时,发现有一段长约100米的石板路。石板长约1.8米左右,宽0.8米,厚约0.1米,中间和两侧有明显的凹槽,表面光洁。绵阳市文物局考古队长宋建民推测,这段古驿道当初的宽度应在2米左右。因位置相对偏僻,便幸运地留存下来。
这段古驿道修建于何时?目前并没有可靠的史料佐证,但宋建民认为,其时代应该不会晚于唐宋时期。
根据乾隆版《直隶绵州志》记载,古绵州“旧设金山、魏城二驿,金山驿裁,改绵州驿”。当时,绵州共设19铺,“东西南北通衢”。这19铺中,就包括滥泥铺,设“铺司一名,铺兵3名”。但是,滥泥铺何时开设,史料上没有记载。
从明初开始,朝廷对大量废弃、损坏的基础设施进行修整,包括城墙、驿道等。“滥泥铺古驿道石板路,也应是属于那个时期铺设的。”宋建民说。
从绵州出川的主干道
宋建民认为,这条不起眼的没落小道,当年曾是从绵州出川到中原的主干道。
据史料记载,古绵州驿道从现德阳市境内的金山铺进入现绵阳市境内的皂角铺,经石桥铺过涪江,进入绵州城(清康熙三十一年之前,绵州城在涪江东岸)。继续前行,过仙鱼桥,经滥泥铺,过抗香铺、蔡家桥铺至沉香铺,到魏城驿,随后进入梓潼、剑阁,到达广元驿,一路出川。
宋建民称,在老川陕公路没有修建之前,这条古驿道是川人出川北上中原的主要交通要道。因为古驿道主要用于运送军用粮草物资,传递军令、军情,因此作为当时重要运输工具的马匹,地位甚至高于驿站的军士。根据乾隆版《直隶绵州志》记载,驿站内的马匹“日支草料银6分”,而马夫“每日支工食银4分8厘”,工夫“每日2分”。
现存古驿道石板上,基本都有明显的凹槽,且表面光滑,可见其年代之久远和当时使用之频繁。
1937年2月,川陕公路全线开通,古驿道随即废弃。
古代交通也讲科学
与目前绵阳境内的其他古驿道一样,滥泥铺古驿道选址,几乎都在山间。
考察中文物工作者发现,现存的滥泥铺古驿道沿线,都避开了农田,均是沿着山坡或者经半山腰修建。
驿道选择在山坡上修建,涉及山地开凿,还需要从别的地方运送石板等材料,比在平原地段修建费工费时。古人为何舍易就难?目前具体原因不明,但宋建民分析认为,上述现象说明古人在重视交通的同时,把农业生产也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在线路选址上,避开农田,讲究科学性。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徐凯)“广元市法制教育基地的建立,为广元人民学法、懂法、用法开辟了窗口……”近日,省高级人民法院有关负责人在为广元市法制教育基地授牌暨广元市中级人民法院新审判大楼公众开放日启动...
广元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广元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