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晓铃
四川最早的外交史可以追溯到2100年前,中国最早的牙科诊所由加拿大人创办于成都,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曾经在抗战时期来蓉近一个月……近日,《档案典藏:成都与世界》在成都档案馆开展,“古代的成都与世界”、“近现代成都的对外交往”、“当代成都的对外开放”三个部分,图文并茂地勾勒出四川有史以来的“外交”详图,其中部分珍稀档案是首次披露,它们见证着川人走出盆地的努力,以及兼收并蓄的博大胸怀。
四川“外贸”比张骞出使西域更早
一米多长的青色竹杖静置于展柜中,看上去不起眼,却是四川邛崃(古称临邛)的特产。早在2000多年前,它被商人们带到了印度和阿富汗等国家。
唐代大诗人李白曾经吟咏出“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千古名句,但蜀地的山川之险却从不曾困住向往更广阔天地的四川先民。展览策展人龚克介绍,“2000多年前便开始出口西域的竹杖,几乎是四川外贸史的最早证据。”
据《史记》记载,公元前122年,“博望侯张骞使大夏来,言居大夏时见蜀布、邛竹杖,使问所从来,曰‘从东南身毒国,可数千里,得蜀贾人市\’。”大夏,即今天的阿富汗,身毒国则是今日印度。“这段文字,说明四川商人2000多年前就干起了对外贸易的事。”龚克说,当时的汉王朝和西域各国处于隔绝状态,并没有贸易往来。而蜀地布匹和竹制品要通过“难于上青天”的蜀道进入长安已属不易,再从这里销往西域更是难上加难,它们通过古代南方丝绸之路远销印度,让出使西域的西汉名将张骞也惊讶不已。
到元代,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中国游历,也曾在《马可·波罗游记》中描述了四川的丰饶。龚克说,马可·波罗的入川路径是从陕西翻越秦岭,经广元入川。他从川陕驿道骑马一路西行,20天后才抵达成都府。他几乎带着激动描述了成都纺织业的繁荣,“彼等恃工业为活,盖其编织美丽蜀锦及其它布,且在成都府纺织也。”
这次展览,安顺廊桥灯火辉煌的夜景图片也在其中。原来,马可·波罗曾经专门在他的游记里提到过安顺廊桥,并感叹城里的商人把生意做到了桥上,他在书中写道:“桥上有房屋不少,商贾工匠列肆执艺于其中。桥上尚有大汗征税之所,每日税收不下精金千量。”可见,古时成都商业的繁盛。
中国最早的牙科诊所在成都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成都也经历了中西文明的剧烈碰撞,曾经的华西医科大学以及蜚声国内外的华西牙科,就由一群加拿大人创建。
“启尔德——成都现代医院创办人。林则——中国口腔医学创始人。毕启——华西协合大学创始人……”展览上,这些陌生的名字和他们为成都作出的贡献让观者久久驻足。龚克介绍,从1891年到1949年,共有1000多位加拿大人来到成都进行教育和医疗服务。
1892年11月3日,加拿大医学博士启尔德和斯蒂文森在成都四圣祠北街开设了中国西部第一家西医诊所。当时的成都人,根本无法接受穿白大褂带着听诊器的西医,甚至不允许家中小孩靠近他们。诊所开业当天,只有几个当地的外国人找他们看病。3个月后,诊所被迫关门。直到1894年初,才在如今的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处重建,并成为中国西部第一所西医医院。
1910年,启尔德与来自美国的毕启等人一起创办了华西协合大学,就是原华西医大前身。为了能让外国人与四川人进行有效沟通,1917年,启尔德还专门编写了一本生动活泼、幽默风趣的教材 《华西第一年学生用中文教材》。记者看到,这上面的四川话地道得让人忍俊不禁:“走二十里路吃早饭/今天落雨,路烂,又溜/今天走得拢吗?走不拢?今天横顺要走拢/扫归一了,就把东西归还,跟倒就麻灰……”启尔德一直承担着学校化学、生理学、眼科等好几门课程的授课任务。1920年,他在加拿大不幸染上肺炎病故时,成都的社会名流还在文庙专门为他举行了传统的祭奠仪式。
中国现代牙医之父林则,同样是来自加拿大的一位牙医学博士。他先在四圣祠开办牙科诊所,使成都成为中国现代口腔医学的发源地和摇篮。
这些为成都带来现代医学的外国人回到自己的国家后,与中国的情缘仍没有结束。据介绍,1999年开始,加拿大内外科皇家医学院与启尔德基金会一道,启动了每年向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派遣访问学者的项目,费用由加拿大内外科皇家医学院从特别捐赠款中支出,而启尔德的长孙鲍勃正参与其中。
海明威曾在华西坝激情演讲
随着抗日战争爆发,越来越多的外国记者、作家开始到四川参观采访,如美国《时代》周刊总编辑卢斯、自由法国作家层里、著名的汉学家费正清夫妇、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等曾先后来到成都。
1941年4月6日,海明威夫妇从桂林飞赴重庆。考察8天后,他来到成都,参观了新津机场,这是二战期间亚洲最大的轰炸机机场。
当时,海明威一行看到了数千名工人用落后的工具修建着可以容纳装有4个引擎的大型运输机的机场,不由认为中国工业落后、办事效率非常低。不过,他的这种情绪很快被激昂的抗战情绪改变了,并欣然应邀到华西坝的5所大学演讲。那时,华西坝还有内迁的金陵大学、齐鲁大学、燕京大学和中央大学医学院等高校。
海明威在华西坝的一座小礼堂演讲,热情的师生把现场堵得水泄不通,连窗台上都坐满了人。曾经听过海明威演讲的老人回忆,这位美国作家完全不像中国文人那般斯文,他身体壮实,吼叫一般讲演时长满汗毛的手臂不断挥舞,倒像个杀猪的黑汉,不时获得暴风雨般的掌声……当时的《大公报》就报道说:如果海明威能“上前线,则吾国士兵英勇,抗战的伟大,当可扬名海外,长垂不朽”。
海明威返美后,其所写的访华见闻在海外引起极大反响。
抗战时期,位于商业街、当时成都最高级别的民国四川省政府招待所“励志社”,成为“美国援华人员招待所”。当年海明威夫妇来蓉,就下榻于此。英籍华人女作家张二鸿还透露,海明威的经典著作《丧钟为谁而鸣》,就是当年在招待所三楼的某个房间完成。
新中国成立后,“励志社”旧址成为中共四川省委办公地点,而那栋三层的楼房一直保留至今。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徐凯)12月13日,省委宣讲团在广元举行党的十八大精神报告会。省委宣讲团成员、省社科院副院长李明泉作主题宣讲。宣讲报告结合四川和广元实际,从旗帜、奋斗目标、道路和精神状态四个核心问...
广元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广元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