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灾后重建,北川曲山镇石椅羌寨快速发展,如今却面临一系列“成长的烦恼”——
3月22日,在北川石椅羌寨,由羌俗旅游股份有限公司股东集资进行的客房装修已进入收尾阶段。“这次装修花了10多万元,我们再也拿不出更多的钱了。”公司经理何飞说,如果把所有客房改造完,至少还需40多万元。
2009年9月,石椅羌寨开门迎客。经历了三年多快速发展后,羌寨遇到了不少发展瓶颈。“今年的生意比往年要困难一些。”何飞眉头紧蹙地说,石椅羌寨的客房亟待提档升级,而由于公司不符合担保贷款条件,资金仍无着落;与此同时,股东的观念与企业的管理制度成为了石椅羌寨发展壮大的一个“拦路虎”——
□本报记者 邹俊川
村民抱团成立旅游公司
汶川特大地震前,石椅羌寨所在的石椅村有7家农家乐。每年6月至11月,水果飘香的石椅村吸引大批游客前来。然而,水果一下市,农家乐就门庭冷落了。
地震后,石椅村迎来新的机遇。一条盘山公路修到了山上,站在山顶,可以俯瞰地震纪念馆和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石椅村成了发展旅游业的“黄金宝地”。瞧着村里一家家“羌家乐”建了起来,村主任陈华全开始琢磨,单家独户干,互相杀价抢生意,恶性竞争下,石椅村不可能有大发展。“要不大家就合伙组建旅游公司,共同分担风险,共享收益?”
2009年7月,6户“羌家乐”业主达成共识:成立了北川石椅羌寨羌俗旅游股份有限公司,以房屋和部分果树入股。一个月后,公司正式注册成立。
公司成立后,北川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母广元加盟其中,帮助石椅羌寨收集整理了“石椅”、“火盆山”等当地传说,并培训姑娘小伙表演羌族歌舞。2009年9月,石椅羌寨正式迎客。短短三四个月时间,入伙的村民尝到了甜头,营业额迅速增长,比震前7户农家乐一年的收入还多。
终点变“中点”现发展瓶颈
按理说,这种模式皆大欢喜。可股东们却告诉记者,现在他们遇到的发展瓶颈越来越多。“年前,北川任禹路正式通车,任家坪前往北川关内的小寨子沟景区仅需一个半小时。”陈华全说,“任禹路未通车前,我们这里是北川旅游的终点站,现在却成了‘中点站\’。小寨子沟景区将分流一部分客流。”
现在,交通、住宿等硬件设施对羌寨的发展制约愈发凸显。石椅村村支书王庆保说,上山公路蜿蜒曲折,仅容小车通行,旅行社的大巴车开不上山;当初受规划和资金所限,羌寨的住宿条件有限。目前,股东自筹10多万元,对一部分客房进行提档升级,新增了电热水器和电视机。“如果把所有客房进行改造,至少还需40多万元。”
在旅游公司经理何飞眼中,公司发展最大的瓶颈在于管理不顺。
“股东之间意见经常出现分歧,我现在很大一部分精力都用在协调股东关系上去了。”何飞说,一些股东的子女加入了旅游公司,这对管理更造成了难度。
内强外引实现共赢
目前,北川旅游区正在全力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北川这股旅游发展热潮让村民有些“坐”不住了,他们迫切希望石椅羌寨也能从中分杯羹。
寨子的菜品原料基本产自山里,绿色原生态菜品增强了羌寨的竞争力。但陈华全感到,仅靠这些还难以留住客人。“游客不仅要吃得好,还要能够住下来。”落后的住宿条件成为寨子发展的巨大障碍。改善村子的基础设施建设,钱从哪儿来?
3月初,何飞来到曲山镇信用社,希望贷款改造寨子的基础设施。“磨破”了嘴皮,信用社工作人员的一句话犹如一盘冷水浇在他头上:旅游公司没有固定资产,不符合贷款条件。
当初村民是以房屋和果树作价入股,一座房子、一棵树都有主人,公司没有固定资产。这种情况给何飞出了一个不小难题。
目前,陈华全正在与一家旅游开发公司积极对接,希望公司能在寨子修建酒店。“只要客人留下来,我们就可以提供更加具有浓郁羌民族特色的旅游产品,提升旅游产业的附加值,最终实现共赢。”
新闻推荐
身患癌症仍敬业奉献的教师雷善科□张玉伟本报记者徐凯3月18日,脸色黑里带黄的雷善科老师,拖着沉重的脚步,准时来到办公室,仔细查看助手处理的财务账目,这是他肝癌介入手术后5个月来的“必修课”。1983...
广元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广元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