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我们畜牧养殖业发展平稳,农民收入年年增加,基本避免了以前价格时高时低的‘过山车现象\’。”近日,广元市昭化区畜牧食品局局长申华锋这样介绍。
数据显示:近三年来,该区畜牧产值保持在10.71亿元以上;人均出栏生猪3.6头,居全省第二;人均畜牧业现金收入达到2935.65元,占农户家庭经营性收入的56%以上。
昭化区畜牧业是如何避开市场“过山车”的呢?
□吴仕杰 邹贤良 本报记者 徐凯
第一招:规模 品牌 信息
“一头肥猪,除去成本,最多赚400多元,只有规模化才有搞头。”村民朱福双说。昭化区引导农户发展适度规模养殖,重点扶持培育年出栏生猪500头以上、肉牛200头以上、肉羊300只以上、肉鸡60000羽以上的养殖大户和联建适度规模养殖小区(场),建成生态养殖小(园)区96个,养殖户户均增收3000元。
品牌是效益的保障。几年来,该区积极开展畜禽产品地理标志申请和保护,“元坝生猪”成功注册国家地理标志商标,连心鸡蛋、剑门关土鸡等4个产品通过无公害品认证和绿色食品认证,“雨润食品”、“圣迪乐鸡蛋”等5个产品通过有机食品认证,创建为国家名牌产品。借品牌优势,全区年新增收入达2.3亿元。
昭化还在全区行政村落实了212名村级市场信息员,建立28个乡镇市场信息点和“昭化畜牧新农通”等2个移动信息平台,定期向养殖户、生产者发布畜禽产品供应、价格趋势预测、重大动物疫情动态等市场动态和发展趋势,养殖户因信息优势增收达1.1亿元。
第二招:五位一体的新机制
财政引导定位,金融撬动到位,技术保障撑位,风险防控补位、订单营销升位的产业链接新机制,已在昭化区形成。近两年,该区采用先建后补、以奖代补、贷款贴息、贷款担保等方式,整合各类财政资金5亿元投入现代畜牧业建设。为鼓励支持金融机构对符合条件的养殖企业、规模养殖户给予信贷支持,他们实行适当下浮贷款利率10%,破解资金周转难问题。
与此同时,该区从本级财政中安排资金1000万元,由龙头企业和养殖农户筹集2800万元组建了绿源融资担保公司,从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在养殖经营利润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设立市场风险基金,实现了养殖风险防控保障区、乡、村全覆盖。该区还搭建产销对接平台,推行订单采购、网络营销和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全区订单销售率达到67.3%以上。
第三招:构建产业转型新模式
该区还以建设生态养殖小区为抓手,构建产业转型新模式。截至目前,97个生态养殖小区,分别创建为四川省首批精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4家畜禽龙头企业创建为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场,创建数量居广元市第一。
该区还按照“种养加”与“猪-沼-果(菜)”相结合的农牧互动发展思路和“种养结合、适度规模、三链合一、低碳循环”发展模式,依托168个粪肥预处理收集点,收集70万吨干粪供生物有机肥企业加工成有机肥原,满足全区20万亩种植基地使用,每年可为农民节约肥料、农药投入成本8000万元以上。
新闻推荐
利州区干部为16户无窗户免费送来铝合金窗□本报记者周前进12月19日,是广元市利州区委书记赵文峤到联系点宝轮镇苏家村走基层的日子,上午开完区委常委会后,他匆匆在食堂吃完午饭,就动身前往苏家村,记者...
广元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广元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