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创新令人欣喜 主题“偏科”让人担忧
11月7日,四川省戏剧小品(小戏)比赛在广元尘埃落定。3天,41个小品小戏轮番登台:搞笑、说教、煽情、讽刺,各有各的主题;灯戏、音乐、谐剧、荒诞,各有各的形式。
在这场两年一度的大检阅中,全省小品小戏让人喜忧参半:不少参赛作品在形式上的创新探索让人欣喜,但是主题上的“偏科”又让小品战斗力和“笑果”不足。
□本报记者 张良娟
喜
有实验有荒诞,小品小戏也先锋
“这是啥子编剧哦,把我们写成这样,不行不行,我们重新演。”11月6日晚,大赛第三场展演在广元市苴国广场上演。小品《抉择》演到一半,台上的演员全体“罢演”,一边说着编剧的坏话,一边摘下脸上的面具,要求让故事从头开始。
场景闪回,演员重新上场,每个人作出的不同选择让故事结局发生了重大改变。这个十多分钟的小品,同样的开头演了三遍,每遍却都有不同结局。
走下舞台,在剧中饰演个体户老板的演员张君祥告诉记者,这是一次冒着风险的尝试。“中国人习惯一个故事贯穿始终的表演,这种间离式的表演不知道观众是否接受,但是我们希望通过各种尝试让戏剧小品的表演更加丰富。”
尝鲜的不止《抉择》。谐剧小品《如此弱势群体》由巴蜀笑星叮当一个人上台,出演医生、教师等不同性格的四个角色;荒诞小品《请客疯》则让穿着戏服、画着脸谱的川丑与一对躲人情债的现代夫妻同台,在时空交错、古今对话中笑料百出。
戏剧小品大赛的评委会秘书长杨全本参与了从第一届至今的所有比赛,他告诉记者,这些实验、荒诞的表现手法在以前的赛场上很少出现。“时代在改变,老百姓的需求也在改变,艺术形式一定是越丰富越好,我们需要更多的探索和创新,来丰富小品的艺术表现形式。”
忧
满台多是“牡丹花”,观众呼唤“仙人掌”
“我今天发言的关键词有三个:开心果、牡丹花和仙人掌。”11月7日上午,在颁奖仪式之前举行的专家点评会上,著名编剧严西秀直接向在座的编剧、导演和演员们提出自己的意见:舞台上的戏剧小品大都是充当宣教功能的“牡丹花”和搞笑逗乐的“开心果”,却缺乏针砭时弊的“仙人掌”。
翻开参赛节目单,41个节目中,能充当“仙人掌”的不过五六个。严西秀认为,小品比赛举办了十四届,四川各地累积了海量的小品,但是真正能留下来不多,就是因为独立思考、针砭时弊的“仙人掌”太少。“仙人掌”有刺,老百姓却喜欢。当晚的闭幕演出,现场观众把“巴巴掌”和笑声都献给了讽刺请客现象的《请客疯》和讽刺公款吃喝的《盛宴》。“有了讽刺,小品才有生命力。”严西秀说。对此,杨全本也深有感触,他认为讽刺是戏剧小品一项重要的手段和功能,能够智慧地运用“讽刺”的作品,才能够触及人的心灵,常演不衰。
新闻推荐
11月11日,广元市首个村级灾情预警预报平台在朝天区羊木镇源溪村建成并投入使用。该平台集灾害预警预报、灾情收集上报、应急抢险救灾于一体,建立了以村支“两委”成员、组干部为主的灾害信息员队伍...
广元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广元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