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元利州区荣山镇“三问于民”聚发展动力
2月12日,广元市利州区荣山镇副镇长焦文奎带着和平村村干部实地测算“农房穿衣”所需资金,并着手制定中心村建设规划。“正月初三群众提出需求,新年上班第一天,镇党委就列出了进度表,每月一通报。年底要兑现承诺,完不成等于打自己的脸,也辜负了群众的掌声。”
该镇连续三年开展“三问”(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政于民)活动,群众动嘴,干部跑腿。荣山镇党委书记梁启云说,“每年正月初三,除了兑现上年承诺,接受群众问询、意见、建议,说明努力途径外,更主要的是想通过这种方式凝聚力量,共建美好幸福新农村。”
□彭富 本报记者 侯静
意见当面提 干部逼出汗
荣山镇大部分处于高寒山区,贫困人口多,缺少主导产业,村民主要靠外出务工养家。2012年,刚任镇长的梁启云就面临着行路难、过河难、饮水难、就医难、增收难。“政府财力有限,短时期无法满足群众众多诉求。还有,如果群众只当旁观者、评论家,政府做再多的事,群众也不一定认可,得让大家都参与进来。”面对责难,梁启云选择迎难而上。
2012年正月初三,荣山镇首届“三问”活动在矛盾最为突出的渔河片区举行。“外出务工的人走南闯北见识多,家乡的发展严重滞后,那时我们又没啥应对经验,大会开得像吵架似的。在一问一答中,有的镇干部准备不充分,当众被逼问出了汗。”荣山镇人大主席漆小平说,大家都怕当众出丑,所以平时工作起来都特别卖力,尽量满足群众提出的合理需求。业余时间大多花在了政策法规学习上,提前备好功课。
越问越老到 越答越精彩
“政府去年正月初三承诺的‘解决五难\’现在都兑现了。大家非常满意。今年,政府希望我们不外出打工,留在家里发展,如何发展,我想听听政府的打算……”今年的正月初三,和平村二组李世友的言谈中,“火药味”明显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对党委政府的殷切期望。“最好能修个娱乐室,空闲时间,大家也能凑在一起取取乐。”“建好的路还应加个防护栏,这样才安全……”
“群众越问越有水平了。”梁启云说,初次提问时,群众更多的只是顾及个人利益,去年开始,群众发言的触角逐渐向公共服务领域延伸,希望政府在水、路、桥等基础设施方面改善一下,今年群众的期望更高了,视线转移到了道路交通安全、提高就医质量、富民产业规划等方面。
在三问三答中,该镇环境面貌、经济、生活条件得到了较大改观。解决了2万余人的出行难、过河难;建立了渔河、和平两个中心卫生院,群众就近就医不再难;筹资60万元解决了大山村饮水难;对4万亩核桃实施科学管护,去年种植户人均增收800元以上;山葵已种植1000余亩,成功研发出20余种产品,已申报专利13项;已建成优质肉牛养殖基地1个,存栏500余头;规范生猪养殖基地2个,年出栏生猪4万余头。荣山镇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四川省环境优美示范镇”、“四川省卫生镇”和“四川省百强示范城镇”。
新闻推荐
□彭富本报记者侯静“丈夫去世,儿子重病,67岁了还独撑门户,真不容易。”3月16日,广元市利州区宣传部干部再次到三堆镇飞龙村开展“包带”活动,走出困难户何天珍的家门,利州区文联主席赵为超的责任感油...
广元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广元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