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岁稀有金属冶金专家李东英院士:
上了九十岁的老专家还在思考么?近一个世纪漫长岁月哪些已淡忘,哪些刻骨铭心?如此资深的老院士怎样对待退休与工作?
6月初,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我国稀有金属工业的开拓者之一、94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东英在整整一个小时的访谈里,用本色把记者的问号一一拉直。
最不愿看到不按科学规律办事
记者:人们说您是把稀土应用到农业领域的第一人。
李东英:稀土农用的确是咱们国家的首创。上世纪60年代稀土主要用于冶金和在石油化工上作接触剂。当时粮食紧缺,我们有意识地往粮食、经济作物上用稀土元素。当时也有人说,国外没把稀土用于农业,好像国外没用咱们用就奇怪了。实践证明,稀土元素的应用提高了农业产量。稀土农用延续至今。
记者:什么支撑您为有色金属、稀有金属的科技进步和生产建设做出此番贡献?
李东英:要把事情做成,发现规律很重要,尊重规律更重要。尤其制定的政策要符合规律。最不愿看到的就是不按科学规律办事,给国家带来各种损失。
“留学、改专业听从国家需要”
记者:1939年您考入北京辅仁大学物理系,中间为何休学几年?
李东英:当时得结核病休学,从沦陷区到大后方。从北京坐火车到开封,在开封“偷渡”被日本人占领的黄河,经郑州、洛阳、西安、宝鸡到广元,最后坐船到重庆,在南山中学教书。抗日战争胜利后回到北京。1951年东北工业部安排80多个人到苏联学习,我学选矿。第二次留苏是1956年至1958年。建国之初,我国只能生产8种有色金属。到1957年,有40多种稀有金属不能生产,是空白。所以我改了专业,在苏联稀有金属研究院学习。
“人不在一线,不能自以为是”
记者:您如何看待院士退休?
李东英:退休了就退休了,应该有自知之明。因为不在一线,对一线情况不了解。不能自以为是,不是说你说的话别人都得听。我尽量不参与各种活动。
但有一样,如果国家认为我还有用,有研总院需要我,我也不会回避。不客气地说,工作我没停止过。一般60岁退休,但是我60岁时根据国家三大资源综合利用的需要开始了新的工作。近年工程院有个战略咨询研究,跟我有关,我参加了。
新华社记者 余晓洁(据新华社北京6月8日电)
新闻推荐
本报讯(张敏记者侯静)6月22日晚7点,广元市朝天区转斗乡黎明村文化广场上,40余名妇女正在区文化馆舞蹈老师的带领下学习健身舞。与黎明村毗邻的陕西省宁强县汉源镇何家坟村二组村民钟玉秀高兴地说,“上...
广元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广元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