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被誉为“巴蜀第一县,蜀国第二都”的昭化,怎样书写“脱贫奔康”历史新篇——
广元市“三大建设”推进会为何选在昭化区召开?
12月4日,来自广元市4县3区的上百名代表,走田坎,看现场,穿越6个乡镇20多个村组,行程140公里,折服:有特色,亮点多。
当天,全市农田水利、现代农业园区、幸福美丽新村“三大建设”推进会在昭化区举行。先考察,后会议,“三大建设”的“昭化行动”给代表们留下深刻印象。
夯实底部基础,着眼长远发展。昭化区委书记陈正永说,“十二五”期间,昭化区着力推进包括“三大建设”在内的 “筑底工程”,基础设施建设、脱贫攻坚、社会服务等全面推进,城乡面貌日新月异,“未来昭化”后劲十足。
初步统计显示:2011-2015年,昭化区GDP年均增幅10.46%,预计今年突破40亿元,增长8%以上;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保持两位数增长,今年可望分别超过1.8万元、8000元;地方公共财政收入保持两位数增幅,今年可望实现1.56亿元。
□邹贤良 文/图
紧扣富民增收
“三大建设”奏凯歌
万亩猕猴桃产业带杆粗苗壮,十里蔬菜长廊新泥泛香,新农村聚居点整洁漂亮……一幅幅壮美的“新农村画卷”接连在眼前铺开。这些常年奋战在基层一线的干部,竟也有些震撼。一路看,一路问。
紧扣脱贫攻坚和富民增收,昭化区“三大建设”有清晰的顶层设计、路线图和时间表。
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政府、龙头、群众“三驾马车”并进。全区5年累计投入24.9亿元,建成市级万亩现代农业园区8个、区级农业园区30个、乡镇规模化种养园区312个,先后夺得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国家级猕猴桃标准化示范园区、全国蔬菜产业重点县、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县(区)荣誉。畜禽、猕猴桃、蔬菜、烤烟、林业、生态渔业“4+2”优势产业变大变强。
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在“物的新农村”和“人的新农村”两个维度发力。全区累计建成幸福美丽新村70个,新型农村社区5个,新村聚居点181个,新建农房1.2万余户,推进“万户土坯房改造工程”,农村危旧房比例从2012年的68.7%下降至45.3%。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向村社延伸,新(改扩)建村级公共服务中心68个,便民、医疗、就业、养老、社会救助等就近服务农民。
昭化区还采取“原址改建、异地搬建、拆旧还耕”等方式,全面实施“万户土坯房改造工程”,建成各具特色新村聚居点181个、新建农房1.2万余户,为建不起、改不起、买不起的五保户、低保户等特困户建成农村保障性住房302套。
农田水利建设,惠民生与促发展“两轮驱动”。投资6.8亿元,开建大寨水库、梅岭关水库等骨干水源工程,整治维修“当家塘”418口,一批小农水项目梯次推进,“望天田”成了“高产田”。探索农村供用水高山场镇与平坝场镇同网同价,均价不超过3元,“二同经验”全市推广。推广农村小型公共基础设施村民自建模式,得到省市相关领导肯定。实施土地整理14.7万余亩,建成高标准农田4.3万余亩,新增耕地1.5万余亩,“农耕系统”与“生态系统”两促进,全区森林覆盖率提到53%。
凯歌高奏,但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昭化区按照“生态立区、工业强区、文旅兴区、产业富民”总体思路,将从基础最薄弱、群众最急盼的事项入手,掀起新一轮“三大建设”热潮。
引领新常态
补齐发展“要素短板”
“三大建设”之外,还有更多热腾腾的“建设画面”。寒夜,位于元坝镇长滩河的昭化城区至广元主城区快速通道桥梁预制现场,依旧灯火闪亮。4000多平方米的作业现场,80多名工人昼夜施工,530匹桥梁预制件将在这里浇筑,然后运到现场铆装。今明两年,昭化要新(改)建12座桥梁。昭化区现在就是一个“路桥区”,区交通局总工程师蒋剑摊开全区交通地图,指着满屏的红点说,今年昭化城乡在建桥梁、道路工程10余个,总投资超过7.5亿元。依托广元次级交通枢纽重要节点优势,昭化区持续开展交通大会战,构建“对接大交通、对外大通畅、对内大循环”的道路交通网络。
“十二五”期间,全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完成31亿元,包括两条高速公路在内的公路总里程达2380公里,80%以上乡镇到昭化城区半小时通达,进组、入院、到田间的“毛细血管网”形成。
再过8个月,投资4亿多元的广(元)昭(化)快速通道,将把昭化城区与广元城区融为一体。
“这不仅是昭化城区通向广元城区的快车道,也是提速昭化发展的快车道。”区长龙兆学说,届时,一个宜居、宜商、宜业的新昭化,无疑将引来更多人流、物流、资金流。
昭化准备好了吗?答案是肯定的。按照“两心六点三线”城镇化布局,昭化区加大主城区建设力度,迁建202省道、212国道,变穿城而过为绕城公路,改造5个棚户片区,与新建的卡尔商业文化街一起,担纲“时尚昭化”发动机。
“工业发动机”马达轰鸣。11月4日,总投资10亿元的中纺粮油一期正式投产,随着源源不断的现代工艺菜籽油、大豆油流向市场,“昭化造”转型升级的步伐加快,升达木业、雨润食品等大企业大集团供需两旺,特别是“互联网+”战略的持续推进,一大批现代农业、食品工业、文旅产业,振翅腾飞,飞向省外国外。同时,“百镇建设行动”持续推进,形成昭化的多点多极支撑。
作为川北贫困山区,昭化发展基础薄弱,要适应和引领新常态,昭化必须一边快跑,一边补课。昭化区发展战略很清楚,在发展中补齐交通、城建、农业等“要素短板”,夯实底部基础,提速“昭化快车”。
脱贫又奔康
合力书写“历史新篇章”
早些年前还是贫困户的紫云乡紫云村村民王惠一家,不到两年时间就从脱贫迈向奔康。
只要活路不忙,王惠就提着篮子到212国道边的商业口卖猕猴桃,今年自家种了8亩,摘果近万斤,收入5万多元。她乐呵呵地说:“果子不愁卖,果子刚熟,就有收购商上门采购,最后留了几百斤,想让价格卖高点。”
尝到致富的好果子,紫云村村民忘不了政府的帮扶。七八年前,政府动员大家种猕猴桃,又是培训又是送苗子又是送技术,大家还犹犹豫豫,如今依托邻近的高速公路、212国道和紫云水库,游客多了,田地里的东西也成宝贝了。“紫云村再不是昔日的贫困村,8成以上居民盖起了楼房,还有不少村民已经或打算买车,脱贫奔小康了呢。”紫云村五社社长姜大华满脸灿笑。
安居方能乐业。昭化区力推“三个一批”,让群众“住上好房子”。一是新建一批,采取“原址改建、异地搬迁、折旧还耕”等方式,引导新建各具特色的新村聚居点和农房;二是改造一批,实施“六改六建一塑造”,打造具有川北民俗特色的生态民居;三是保障一批,为五保户、低保户、贫困残疾户建成农村保障性住房302套。
住上好房子,还要有持续的“现金流”。昭化区因户因人施策,突出产业扶贫和安居扶贫,大力推行大户+贫困户、农场+贫困户、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扶贫模式,每个贫困村有1至2个脱贫主导产业,每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至少参与发展1项致富产业,让贫困户聚在产业链、富在产业链。
不断创新“产业扶贫模式”,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譬如龙头企业+农户代养的“1211”生猪养殖(1个规模场,2个家庭劳动力,年出栏商品猪1000头,利润达10万元)模式,今年全区上千户家庭切入,仅此生猪养殖规模达到20万头,每头猪纯利润达200元以上;又如“林下经济模式”,鼓励农户利用当地大量林地资源,种植中药材、养殖跑山鸡……更多农民实现“脱贫奔康梦”。在产业扶贫的同时,跟进教育扶贫、卫生扶贫、金融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十二五”期间,全区农村贫困人口由2011年的5.6万人减少至2014年底的2.64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1年底的26.04%降至2014年底的12.4%。
脱贫奔康,一个也不掉队。现在,全区还有7645户贫困户26375人贫困人口。全区今年计划脱贫5395人,11月底已脱贫5465人。
脱贫攻坚与全面小康同步谋划、同步部署、同步推进,全区凝成“脱贫合力”+“奔康动力”。
作为秦巴连片贫困片的核心区,昭化的雄心是,到2018年底前,全面消除绝对贫困,实现3.1万建卡贫困人口和因病因残因灾致贫返贫人口全部脱贫,63个建卡贫困村全部摘帽,2020年全面实现同步小康,212个行政村基本建成幸福美丽新村,人人“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
“‘巴蜀第一县,蜀国第二都\’,这是具有2246年连续建县史的‘昭化荣光\’,‘全面脱贫、同步小康\’,这是对历史和人民的庄严承诺,我们将在‘昭德崇文,化新图强\’的昭化精神鼓舞下,交出满意答卷。”陈正永言辞坚定,成竹在胸。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程文雯)1月6日,记者从广元市委宣传部获悉,日前,2015年度感动广元十大人物评选活动启动。凡在2015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期间,有突出感人事迹的广元市民均可参加评选。此次评选将在广泛宣传发动...
广元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广元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