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赵雪洋
公园密布、绿网交织、三山环绕、河水清澈、绿地掩城……
每当旭日东升或是夜幕降临,很多市民都踱着悠闲的脚步,到户外欣赏植被生态,领略嘉陵江、南河壮丽图景,或踏着音乐节拍跳跳广场舞……他们尽享园林美景,为美丽广元点赞喝彩。
黑臭水体被治理环境越发美丽
每天清晨,家住南河的张奶奶携着老伴,步行至南河湿地公园,徜徉在林荫小道,享受着周围的湿地景致,很是惬意。她感慨地说:“这几年的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如今每天都能享受田园般的诗意生活。”
然而过去,湿地公园只是一片荒地,凄凄凉凉,环境堪忧。如今,这里山水交融,鸟语花香,引无数游人驻足停留。
保护天然林、巩固退耕还林、湿地公园建设、凤凰山公园改造升级……这一切的改变,离不开广元市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的诸多努力。
截至2016年12月,全市已经完成人工造林14.5万亩,低产低效林改造10万亩,中幼林抚育5.5万亩,义务植树735万株,有效管护国有林80.11万亩,全面兑现集体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628.12万亩,并巩固第一轮退耕还林成果82.5万亩,巩固林业自然保护区19.1764万公顷。新建成柏林湖国家湿地公园,新设立曾家山鸳鸯池省级森林公园,启动了大规模绿化全川广元行动。
如今,市民休闲散步的地方不仅不再“奢求”,昔日的城市“老大难”黑臭水体也开始实施综合治理。
2016年7月底,市城区嘉陵江铁桥以上的韩家沟、小吴家浩沟、浩口村沟、王家沟共4条黑臭水体开始治理,2016年10月30日已完成污水收集,并接入截污干管,自此污水不再进入嘉陵江。
“就是觉得臭。”市民韩立成以往每次路过韩家沟,都忍不住捂住鼻子,“大概是10多年前,一直就有这个味道,可能季节的原因,有时候会好一点,但是,水质一直都不好,河面上还漂浮这许多垃圾。”
如今,韩家沟通过综合治理后,水质不仅变得清澈,原先刺鼻的河水再也没有散发出臭味。
目前,两江口以上的焦家沟、雪峰沟、水柜沟、金柜沟、育才沟、向家沟、马家沟7条沟道正在加紧施工中,累计完成了主管道埋设2000米,清淤40000立方米,疏通既有管道1500米。
据了解,黑臭水体综合治理工程一直会持续到2018年5月,治理工作完成后,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将全部消除,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水质优良比例高于97.6%。
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生活有了保障
今年78岁的张洪财是农村五保户,2012年来到利州区中心敬老院,他的生活由此改变。
“自从搬到敬老院后,吃得好、住得好,这里的工作人员对待我们像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我感觉很开心。”张洪财告诉记者,原来在农村很孤单,连说个话的人都没有,生病了也没有人照顾,都是自己强撑过来。
“如今在敬老院不仅费用全免,每个月还能得到20元零花钱,有时候在院内打扫卫生,还能得到几十元钱的奖励。钱虽不多,但足够下下棋、打打牌了。”张洪财笑着说。
利州区中心敬老院于2010年7月12日建成,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床位192张。目前在这里居住的有50名农村五保户老人,66名自费老人,年龄最大的已经94岁。
长期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国先后建立起农村五保供养、城市“三无”人员救济和福利院供养制度,城乡特困人员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
2016年,广元市农村特困人员分散和集中供养标准分别不低于300元/月和450元/月。
截至目前,广元市共有农村特困人员17665人,农村敬老院82所,床位10588张,集中供养率满足率为70%。
记者看到,敬老院的建设非常完善,每个房间摆放两张床,设有卫生间、空调、电话、电视等设备。院内还有活动室、棋牌室、图书室、健身室等。此外为方便老年人上下楼,还专门安装了四座电梯,实施24小时带班制,保障随时有服务人员在老人身边。
此外,城市社区养老日间照料中心数量也在不断增长,2016年建成城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66个。
“到2020年,力争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养老服务覆盖所有居家老年人,养老服务设施覆盖所有城市社区。”市民政局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科科长石斌说。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赵敬梅)为确保实现一季度“开门红”,2月22日,副市长叶长春率队来到广元经济技术开发区,督导项目投资及产业发展工作,分析存在的问题,研究下一步发展措施。督导组一行先后来到袁家坝工业园区...
广元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广元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