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贫困村“产村一体”发展格局已形成。
第一次凭“股权证”领到扶贫“红利”,龙潭乡贫困户好高兴。
龙池村村民“靠山吃山”,种袋料香菇走上脱贫路。
土地流转后,宋坪村贫困户在家门口种起 “脱贫菜”。
□ 张玉洁 梁举川郭桂花 文/图
“锅里有,碗里也多了嘛。去年10月,我领到合作社的420元分红。今年还会更多一点。”2月21日,说起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带来的好处,广元市利州区工农镇小岩村贫困户赵金元觉得脱贫信心增加了不少。
小岩村仅是利州区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村之一。试点一小步,改革一大步。近年来,地处秦巴山区的利州区创新扶贫工作理念,紧紧抓住“农村产权改革”这个关键,积极探索“产权扶贫”新模式,唤醒了农村 “沉睡”资源,释放出发展新动能,为脱贫攻坚注入了强大的活力。2016年底,该区顺利通过15个村4305人的省级脱贫验收,贫困发生率降至4.39%。
2017年,作为全省16个、广元市首个将摘帽的贫困县(区)之一的利州,持续聚力农村改革,勇当脱贫“急先锋”,将带领7105名贫困人口越过贫困线。
确权证 定民心 农村资源“动”起来
“以前,土地山林啥的都没有证,总担心外来的老板租种时间长了不认账。现在确权颁证后心里有底儿了。”近日,利州区赤化镇泥窝社区村民王天福乐呵呵地说,产权改革让自己不但成了“地主”,还成了村里集体资产的“股东”,即便在外务工,家里土地、山林有租金不说,还可参与村里的集体收益分红。
王天福只是利州区4万余名受益于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农户之一。2012年以来,该区相继开展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林权、小型水利工程使用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含农村房屋地宅基地)使用权、农村房屋所有权和集体资产所有权“七权”确权颁证。如此一来,农村各类产权有了“身份证”,贫困户拥有的土地、山林等资源财富和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得到固化,一种有利于恢复资源“造血”功能,实现资源价值,促进贫困户增收极为重要的产权制度基础构建起来。
紧接着,为了实现农村产权可流转交易,助推贫困户产权实现市场价值,利州区依托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整合农业、林业、国土、住建等部门要素平台,搭建了涵盖区、乡(镇)、村(社区)三级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服务体系,完善了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平台,建全了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数据库,目前已初步具备线上和线下交易功能。
数据显示,2015年以来,利州区贫困户累计登记、发布农村各类产权交易信息600余条,签订意向性交易协议200余份,累计实现农村土地流转6.67万亩(含非耕地),有效增加了贫困户家庭财产性收入。
“活”产权 促增收 农民腰包鼓起来
“我们在清晰界定所有权、承包经营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等权能基础上,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还权于民和入市交易,增加农民收入。”利州区委书记刘襄渝一语道破新一轮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核心所在。
据其介绍,为用好用活产权,助力脱贫攻坚,利州区积极引导、支持龙头企业或种养大户建种养基地,优先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并免费为贫困户发放种苗、全程提供技术指导、保底价收购产品,以此为依托盘活存量资产,增加贫困户的经营性和工资性收入。笔者在该区龙潭乡金鼓村了解到,返乡创业的村民胡晓全就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和集体闲置资产,成立集肉牛养殖,蔬菜、牧草种植等于一体的专业合作社,带动80户贫困户走上脱贫路。同村贫困户曹平基在胡晓全的肉牛养殖厂务工,并将自家的5亩山地垦荒出来种上牧草,一年下来,家庭收入翻了好几番。
同时,该区先行试点对贫困户实行 “股权量化、分股入户”的产权改革模式,探索由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统领涉农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发展农业产业,让贫困户在同等条件下获得更多股息和分红收入。工农镇小岩村成立了广元市首家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去年1至9月合作社总收入13.06万元,除去开支共分红5.84万元。其中,贫困户每股比普通“股东”多分10元钱。回龙河街道学工村依托村里的果蔬专业合作社,整合土地、人力资源等,带动贫困户入股4.2万元、流转土地256亩种植高山蔬菜。今年2月初,该村贫困户们领到了第一笔分红……
产权“活”,农民增收路子跟着“活”。数据显示,利州区已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98家、家庭农场160家,农业社会化服务超市15家,种养殖专业大户1200户。全区农业新型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林权直接抵押实现融资近4000万元,带动周边7个贫困村、1200余户贫困户增加了收入。
举全力 奔小康 撸起袖子干起来
2月22,笔者走进利州区赤化镇今年将脱贫的张公村,放眼望去,几年前的乱石坡地已变成核桃种植基地,成片的核桃树齐刷刷涂白了树干,树下三五成群的村民正忙着种植土豆。
“核桃树到了丰产期,预计每户能增收6万元左右,贫困户最低能收入1万元以上。”核桃基地业主陈平告诉笔者,起初这上千亩的坡地流转得并不容易,好在土地确权以后,在政府每亩补贴100元的政策下,村民们以“三七分成”的利益联结模式放心地和他定下了20年的流转协议。
“荒着也是荒着,流转后既有租金、核桃分红收入,还可以来这里务工,三份收入哦。”村民李文书扳起指头算了笔长远账,觉得在家门口挣钱还要划算点,就算上了年纪也不担心没有收入来源。
一样的土地,因为产权持续保值增值就有不一样的潜力,贫困户也就有了脱贫后持续增收的来源。盘活存量,提高土地综合承载力;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扶贫,拉动优势产业;开展农村集体林权、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融资和扶贫小额信用贷款、特色农产品保险等试点工作,解决贫困户发展资金难……诸如此类,利州区在脱贫攻坚中注重“扶上马,再送一程”,突出“授之以渔”,脱贫群众获得政策、项目、资金、技术、智力等帮扶的同时,自身“造血功能”不断增强。
“同步小康,必须补齐小康短板。”利州区委副书记、区长唐文辉说,为此,利州出台了36条措施,统筹各层级94个部门单位帮扶力量,超常规推进脱贫攻坚,举全力构建起大扶贫格局。在政策兜底方面,全面实现农村低保标准与扶贫标准“两线合一”,重点保障对象月补助标准超全省平均水平100元左右。同时,为了让贫困户发展驶上 “快车道”,该区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制定了不低于年度涉农资金的30%和不低于年度财政收入增长总额的30%,直接投向贫困村和贫困户的财政扶贫政策,每年整合涉农打捆资金不低于500万元专项用于支持贫困村改善吃水、行路、用电、土地整理等基础设施条件;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为每个贫困村注入25万元集体经济扶持“种子”资金,全面消灭“空壳村”,并对因国家项目投入使土地地力条件提高而导致流转土地租金增值的,探索从增值收益中提取20%给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率先全面消除绝对贫困、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区委、区政府向全区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刘襄渝表示,全区上下正按照精准脱贫的战略要求,进一步深化产权改革,凝心聚力,整合力量,内外联动,坚决打赢脱贫攻坚硬仗,到2017年实现在全省乃至整个秦巴山区率先摘除贫困县(区)“帽子”的发展目标。
新闻推荐
贫困户们搬进新家后这个新年过得怎么样?正月初六,笔者带着疑问和新年祝福来到了广元市昭化区柳桥乡普子村。普子村是昭化区整村脱贫帮扶的贫困村,也是全区幸福美丽新村建设规划的重点村,全村建卡贫困...
广元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广元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