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菲菲
5月27日,正是农忙时节。走进昭化区虎跳镇东沟村四社,当村民们都急着收割小麦、插秧苗的时候,退役军人黄金先却忙着侍候着自家养的蟾蜍,又称“蛤蟆”。
现年35岁的黄金先是一名退役军官,虎跳镇东沟村人,于2016年底正式从部队复员。作为一名部队军官,黄金先原本可以享受国家公务员安置政策,但他却积极响应国家“全民创业、***”号召,毅然选择回乡自主创业,投资50余万元开办起了广元金壳蟾蜍养殖专业合作社,养殖蟾蜍。
利用复员过渡期考察确立创业项目
说起为什么选择自主择业,黄金先有他自己的想法。
“从部队退役前,我们有段过渡期,用来考虑就业问题。当时,我就打算自己创业,再加上现在国家政策这么好,真想自己闯闯看。”下定决心选择复员后,黄金先就开始为他的创业做准备。利用过渡期,他通过实地考察,现场学习,请教专家,市场调研等方式选定了蟾蜍养殖项目。产业定好了,筹资金、找厂家、买产权、学技术……一步一个脚印。2016年初,他开始着手建立蟾蜍养殖基地,组建专业合作社。
虎跳镇位于嘉陵江畔,气候湿润,非常适合蟾蜍养殖。然而蟾蜍养殖对用地的条件非常苛刻,一要临近水源,二要地势平坦,第三还要无农药。所以,土地租赁成了摆在黄金先面前第一道难题。
得知黄金先有回乡创业的意愿,且遇到困难后,当地政府主动与其对接,了解其需求,与镇、村、社干部一起,研究其解决方案。“在得知他的困难后,镇党委政府就第一时间解决了用地的问题。并通过多方筹措,为养殖基地修建了一部分的道路,同时也解决了养殖所用的水源。”虎跳镇镇长李磊如是说。
流转土地、配套道路设施、协助完善养殖手续……在黄金先和当地党委政府的共同努力下,蟾蜍养殖慢慢走上正轨。循环生态养殖模式初见成效
蟾蜍是两栖动物,场地需要水陆结合,生长需要遮阳、防天敌。“我结合当地土质,在养殖场水中饲养牛蛙,在土地上种植中药材瓜蒌,在场地周边养鹅防蛇,形成了水中牛蛙+地里蟾蜍+天上药材+周边家禽的循环生态养殖模式,不仅最大限度的利用了空间,还能相互促进。目前,专合社已经养殖鹅20余只,牛蛙1000余只,种植瓜蒌5000余株。”黄金先告诉笔者,现在的发展模式是他靠走“弯路”一步步走出来的。
“从办理手续到场地选址、建设、生产、销售,每一个环节,我都和社员一起干,从不当甩手掌柜,干在先,累在前,这样既能把握标准,还能节约开支。”黄金先感叹,这期间虽然也走了很多“弯路”,但军人迎难而上的精神使他从未想过放弃,反而越挫越勇。
蟾蜍养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蟾蜍产卵、孵化、变态、幼蟾、成蟾,直到达到生产加工的标准,需要近2年时间。这段时间,只有投入,没有收益,所以很多人都坚持不到最后。黄金先发挥他军人特有的韧劲,一如既往地吃住在场地,关注蟾蜍的每一个阶段,精心养殖。
这期间,在黄金先一手操办之下,广元金壳蟾蜍养殖专业合作社成立起来。目前,该社已经建成蟾蜍养殖基地2处,共8000余平方米。
“通过一年多养殖,我们这个专合社已经培育了2批蟾蜍。幼蟾近20万只,成年蟾蜍超过1000只以上。现在,我们生产的蟾衣已经突破了1公斤,蟾酥400克,而且即将进行大量的生产加工。”黄金先介绍,蟾衣的品级决定了蟾衣的重量,而蟾衣的重量又是它药含量的一个重要指标,一般蟾衣每公斤售价在1—2万元,药含量高的每公斤可达3万元。
共同发展,推动乡亲产业脱贫
“农村搞养殖业,都是养猪养鸡养鸭啥的,可哪里听过养癞蛤蟆的……”由于周边乡镇基本上没有此类的产业项目,所以在发展初期,村民们纷纷不解。
随着专合社的逐步发展,乡亲们看到蟾蜍生态养殖具有投入少、市场稳、价格高等优势,也慢慢转变观念,先后加入专合社。目前,已有5户社员加盟。
“我养殖的蟾蜍有10多万只,其中一部分已经能进行生产,卖蟾衣、蟾酥的毛利润应该在5万元左右。”社员黄邦礼算道。
家住东沟四组的黄安兴,因缺乏经济收入,成为东沟村建卡贫困户。在了解到黄安兴困难后,黄金先主动与其对接,商议增收致富之路,并免费为其提供蟾蜍养殖技术,垫付购买幼蟾蜍的养殖资金,助力黄安兴早日脱贫奔康。有了发展启动资金和技术支持,如今的黄安兴正忙于除草整地,为养殖蟾蜍做准备。
“蟾蜍一个月蜕皮两次,寿命有十多二十年。这个产业的经济效益确实可观,是个好门路。我计划养殖3亩地左右的样子,同时再养些生猪……”黄安兴规划着他的脱贫路。
黄金先回乡创业,不仅为自己开辟了事业发展之路,也为乡邻开辟了一片脱贫致富新天地。他表示,未来将和乡亲们不懈奋斗,早日走上康庄大道。
新闻推荐
徐源市第七次党代会提出了广元未来五年发展的战略体系,即“三个一”和“三个三”。“三个一、三个三”之所以能够成为引领广元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体系,其具有内在的逻辑性,贯穿其中的主线就是坚定...
广元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广元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