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兴成
9月25日,朝天区东山庙水库碧波荡漾,泛起层层涟漪。前不久,全市50余名地震工作者汇聚于此观摩学习。东山庙水库——这个已建成26年的水利工程,它与地震有何关联,它的背后藏着怎样不为人知的秘密?
开辟实验田建成全市首个规范化综合宏观观测点
“地震监测是国际性难题,通常要借助先进设备开展。”朝天区防震减灾局局长王臻介绍,朝天区地处我国南北地震带中北段和龙门山地震带北段,境内地形复杂多样,地震活动频繁。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国家地震局一直把该区列为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近年来,朝天先后建成涵盖地倾、地电磁、AETA多分量等微观监测手段的前兆监测台站,有效提升了震情跟踪、地震监测、预警预报能力。
“微观监测相当于‘西医\’的设备检测,覆盖面较窄,群众参与度不够;我们还想通过中医“望”、“闻”等方法对地震前期敏感生物异常反应进行宏观观测,让更多的群众参与到地震防范中来。”朝天区防震减灾局人员介绍,他们依据中国地震局《地震群测群防工作指南》,通过翻阅书籍资料、查找网上信息、咨询地震专家,得知宏观观测目前在国内尚处于研究阶段,还无一个样板及规范标准可供参考。所以,开创地震宏观观测的“朝天模式”!成为他们的共同梦想。
东山庙水库生长着草、鲫、鲢等多种鱼类,周边还有存栏量达2万羽的养鸡场,鱼和鸡对地震的敏感度远高于人类,这里成为朝天区地震宏观观测点首选之地。
要建站,就必须修机房;要实现零距离24小时动态观测,就必须安装远程监控视频系统;要进行长期观测维护,就必须聘请地震观测员……从2016年8月开始,忙碌了多半年,投入资金近20万元,全市首个规范化综合宏观观测点建成投运。
实现全覆盖构建多点多级支撑宏观观测体系
“单独一个宏观观测点还难以担当全域观测的重任,我们要以点带面,逐步实现宏观观测点建设县区标准化、乡镇规范化、村组规模化。”心系群众安危的朝天区防震减灾团队定下新目标。
今年以来,通过现场踩点、实地勘测、反复论证、征求民意,累计投入40万元,建成了郭家垭养兔场观测点、小安乡林麝养殖场观测点、麻柳乡石牌村生动物观测点等239个观测点,构建起区、乡、村三级宏观观测体系。监测对象由鱼、鸡扩展到猪、牛、羊等数十种生物,监测员由3人发展到240余人。
在朝天区地震监测中心,值班人员小林熟练地操作着各种仪器,宏观观测点视频图像在显示屏上清晰显现,微观监测仪上呈现的波纹起伏不定。他介绍,每个观测员手机上都装有远程视频端,这里宏观观测系统和微观监测系统同步运行,如有观测员发现异常上报或在系统显示中发现明显异常,他们就会组织技术力量调取相关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如认为发生地震的可能性较大,就立即按程序及时上报,根据上级指示决定是否进行地震预警。
提炼好做法宏观观测点建设规范被省市推广
在经历了充分实践的基础上,朝天区出台了区域《地震宏观观测点建设规范》,总结出有稳定的观测对象、有聘请的观测人员、有标识标牌、有管理制度、有办公场地、有观测记录薄、有判断标准、有专项工作经费的“八有”建设标准,提炼出观测对象多样化、观测数量规模化、观测体系网络化、观测方式视频化的“四化”观测标准,归纳出日常观测到位、监测日志记录到位、出现异常情况及时上报到位、异常现象核实到位、定期监督检查到位、观测人员年度考核到位的“六到位”管理标准。
“‘846标准’是我们从工作中总结出的一点经验,在地震宏观观测领域具有一定的操作价值。”王臻兴致勃勃地说。该区在地震宏观观测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得到了省市防震减灾部门的充分肯定。四川省地震局将朝天区探索总结的《地震宏观观测点建设规范》在全省各地推广。
“在实现地震监测多样化的同时,如何提高地震宏观观测的精准度,还有很长的一段路需要走。”目前,朝天区地震宏观观测工作又迎来了新的机遇,“互联网+地震宏观观测”多源数据共享平台建设项目已申报了立项。朝天区防震减灾团队正一如既往地砥砺前行,孜孜不倦探寻地下与地上的学问!
新闻推荐
本报讯(邓万玉记者袁杨)今年以来,朝天区大滩创新廉政风险防控模式,拓展壮大新型监控防御队伍,实现基层“微反腐”防御工作再上新台阶。村廉勤监委利剑出鞘。通过谈心谈话和建立规范管理体系,让村廉勤监...
广元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广元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