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苏少珍)近年来,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原国有大米加工企业实施整体拍卖、股份制改造、租赁经营、关闭破产等改革的推进,一批资金雄厚、设备和管理先进的民营大米加工企业迅速占领市场,打响品牌,成为推动贵港市粮食经济快速发展的生力军。到目前,全市有日产能力10吨以上的规模大米加工企业91家,其中日产能力30吨以上的企业有37家、年销售额超亿元的大米加工企业3家,全市年加工大米30万吨,产值18亿元。
贵港市便利的水陆交通条件为粮食流通提供了理想的交易平台和广阔的市场。多年来,全市年粮食播种面积保持在400万亩以上,其中水稻面积占80%,水稻年产量达130万至150万吨,商品粮达40至50万吨。丰富的资源为粮食的加工、销售提供了物质保证。各级政府及粮食主管部门把大米加工作为推进农业结构调整、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工作来抓,加强统筹,引导优先发展技术含量高的大米加工企业,引导和鼓励农户与大米加工企业通过联合、合作方式,实施“企业+基地+农户”的订单农业,以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发展适销对路的优质粮食产品实现增产增收。
位于港南区木格镇的贵港市三禾米业有限公司是贵港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近日,记者在该公司采访时看到,金黄色的稻谷经加工变成白花花的大米,源源不断地被输送到抛光机上进行深加工。一系列的工序完成后,白亮色泽的大米缓缓来到包装线上入袋包装成精美的“满田乐”生态大米。据该公司技术人员介绍,“满田乐”大米在加工过程中采用分级、抛光、色选等先进技术,目前已成功打入各大城市超市销售,年销售额超过1亿元。
像三禾米业公司一样,贵港市规模民营大米加工企业有的建有自己的粮源基地,走“公司+基地+加工+销售”的发展模式;有的与农民签订订单,走“公司+农户+加工+销售”的模式,从种子、技术、购销上保证农民生产粮食的质量,形成产、购、存、加、销一体化的经营格局。据广西大福穗米业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大米经过深加工及精包装后出售,价格提高30%到60%。
目前,贵港市已有市级以上龙头大米加工企业13家。其中,贵港市三禾米业有限公司、广西雄达米业有限公司、广西鸿丰米业有限公司等三家企业成为广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获得全国“放心粮油”企业称号。全市大米加工企业纷纷注册自己的商标,抢占市场优势,打响品牌。“金利”、“雄达”、“三禾”、“福穗”、“星宇”、“圣民”、“满田乐”等品牌大米被评为自治区级名优产品。通过这批龙头加工企业的示范带动,全市每年粮食产业实现增加值1.49亿元。
新闻推荐
...
贵港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贵港这个家。